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我直到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广告刷屏了后才意识到这一点——一年就这么过去,我也马上就要十八岁了。
在昨晚倒计时的几秒钟内,我麻木的内心居然有点久违的感动。2017年的自己,已经沉入时间的永恒内,成为了我无法修改的过往。
所以人们在跨年狂欢的同时,心情的底色大多数都是灰暗的——此时一年来所有的经历都会涌上心头,温馨幸福的无法重来,遗憾和悔恨的也无法填补。
所以跨年的时候也往往是我们一年中无力感最强的时候。
这世上所有的犹豫和后退,都发生在回头的一刹那。
很多人都说跨年无意义,但是我在2018年的第一秒内确实感受到了某种新鲜与刺激,好像我的确迎来了什么,但定睛一看,什么也没有迎来,在这来与不来之间,可能什么也没发生,只有我的识海在不停的“洪波涌起”。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往前走不要停,你想停也停不下来,因为此时此刻的一个当下都在悄无声息的成为过去。
但时间的流逝就像是鬼剃头,人掉一根头发,不以为然,两根、三根、四根,直到不知不觉,秃了大半,才悲从中来。对于永远连续的时间而言,人工的跨年纪念日和任何其他日子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也不过就是是秃子后脑勺的最后一根头发也掉了。
但是这一天对于我们内心而言,还是意义非凡的。它让人可以站在一个节点上,往后回顾总结与成长,往前期待梦想与憧憬。
我是一月三号生人,后天就十八岁了。前两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在和同学们吃喝玩乐,希望能借此机会抵御一下生活的庸常和无聊,但我今年逐渐发现;“吃喝玩乐时那种虚假的充实感,正是日常生活中无聊感的来源所在”,所以今年我推了所有的宴请,在元旦假期时收拾一下房间,码一码字。
平平淡淡才是常态,呼朋唤友和觥筹交错 容易给人一种“如此最好”的贪恋和执着,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这是不吉祥的。
而且自从迷上写作和书法了之后,我也变得比以前更加难以与人相处,因为我最想要与之共处的只有毛笔和键盘,以及我经由它们所创造的文与字,这逐渐变成了我的一种难以改变的偏好。
再者我周围可以与之共处的人全部都是我的父辈和爷爷辈,每日行走他们中间我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相比之下,毛笔和键盘倒是一对始终可以与我的精神状态保持同步的“知己”,所谓的“自我安慰”,大致就是这样操作吧。
其实本来我还有数不多的几个“同龄知己”可以交流,但今年一年间跳槽的跳槽,还俗的还俗,我又孤独的成为“同行人中最少年”,每日在“叔叔”和“爷爷”之间身段灵活的独自穿行。
无奈的同时我也明白;我和他们就像是被风裹挟而撞在一起的浮云,在一起时相互之间可以一点边界都没有,可最后也终将风流云散毫无瓜葛——不过我们虽然分开了,但我们却也都不再是当初的我们了——我们生命都多了一些来自对方的成分。
昨晚看着他们发来的节日祝福,我此时又开始想念他们——去年的年是他们陪我一起跨的,而今年只有我在空无一人的舍利塔下踽踽独行,而且好友离去时,他最令你珍爱之处才愈加清晰,正如登山者自平地仰望高山,山愈加清晰。
我在成长,而身边的人也在成长。无论我跟不上他们,还是他们跟不上我,都是会走散的,再见面时虽不会有当初的欢声笑语,也总可以保持一份淡如水的相见欢,对于修道人来说,这就够了。
风流云散,踽踽独行,这些词在正常人看来都是自带悲凉属性的,但是当这些词语被我用来自我描述时,我却觉得其中还蕴含着一种“独处的幸运”——这意味着我比正常人多出了很多空闲的时间和自由的精力。
我们都需要与他人结伴同行,产生链接。但同样,有时我们也需要一个人静静。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除了忍受之外,我面对孤独时,还习惯找一些令人感到不孤独的事物来填充。昨天我看了一下自己的专栏,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上面写了二十多万字,大多数都是今年写的,这可以是一个严肃作家十年的写作量。 这其中当然会有很多水分,但也不得不说自己今年很勤奋,当然了,也很孤独,所以才会拼命地和这个世界制造链接,希望能得到反馈。
人们都要靠世界的回馈活着,想要回馈就要投注注意力出去。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人、也可以是一个癖好,一门手艺。只要你对于TA产生了情感上的卷入和需要,那么TA就是你欲望的客体,TA的各种变化、反应,会给你带来喜怒哀愁等真切的体验,可以为你提供情感的满足和心理紧张的释放。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件非常宁缺毋滥的事——如果没有合适的,那就试一试“妻梅子鹤”,和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做朋友,它们总是不会主动的离你而去的嘛。
昨晚回看自己一年以来写的文字除了自我感动之外,实质性的收获有三;
(1.)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写的有多好,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才会发现自己有多么的稚嫩、匮乏,才会觉得惭愧,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做人也是一样,永远要把惭愧二字挂在心中——这并不是说惭愧是动词,是一种可以通过造作随意取舍的“心理活动”,惭愧是形容词,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
但在我们拥有这种状态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把它当做一种心理活动去练习,这种“心流相续”的练习和技能联系不一样,它不仅需要你我身体力行,更要细水长流和小心翼翼,最开始,你会难受不安;逐渐的,你会偶有不适;到最后,你便从容驾驭、收放自如,逐渐拥有这种状态。
(2.)兴趣爱好也好,环境也罢,想逃离和放弃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多点耐心去等待,多点用心去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不然再好的感情基础也会被消磨殆尽。人与爱好和环境的关系同样也是需要经营的,不然再好的天赋和再浓厚的兴趣也抵不过适应期的无聊和花花世界的诱惑。
我的几个“知己”在解释跳槽和还俗的原因是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词——“不合适”,但一年不到,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后悔了:“当初要是熬下去该多好”。
因为合适只是磨合的结果,而非一开始我们选择的原因。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一种关系是一开始就"合适"的,刚开始时我们以为的那合适,说不定在时间的浸泡下也会慢慢显出不合适的原型;而我们以为的不合适,经过磨合去掉棱角后,也许会与你契合的难分彼此,
只要觉得在环境或爱好发展下去是值得的,那就请保持耐心吧,因为你与TA之间所有不合适终将被磨合成合适。
比如我的瘦金体,即便曾经写的狗爬一般令我信心全无,经过一番打磨后,我还是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3.)自律不过是自知和自爱的结果,可别把它当做成功的方法论。
要知道自律这个词只是一种笼统模糊的概括,并不是达成目标的“万金油”。
我们佛学院的课业非常繁重,从早上四点半到晚上八点半连轴转,一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我还是在一年中读了将近一百本课外书,写了五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把瘦金体的夏日诗贴临了一百多次,我靠的并不是所谓的“自律”,而是自知和自爱。
众所周知“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但众所不周知的是:自我控制是建立在自我了解和自我爱护的基础上。
一个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一定不会因为一些短期的“刺激”去做违背内心真正意愿的事情,一个爱护自己的人,也自然会去做一些爱护自己的事——不熬夜、不吃垃圾食品,不放纵自己。
那些做不到的自律或者咬着牙自律的人,不妨试一试先深入的了解自己内心的意愿,然后关注和爱护自己的意愿,从自爱和自知中找到真正让你从各种诱惑和干扰中解脱出来的强大动力,如此以来,自律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罢了。
很多人对自律二字的理解仅限于“鸡血层面”,殊不知即便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律,也并不一定就可以“所愿皆成”,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的组合,没有任何事情是仅凭单独的条件就可以完成的——即使是金光闪闪的“自律”,也做不到。
再者,要做到自律,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仅凭主观意志的亢奋就可以做到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自知和自爱,充足的睡眠、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动机等等,都是“自律”二字后面的支撑因素,不了解这一点,你的自律只不过是打了鸡血后的自我感动而已。
自我放纵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律”)其实是极端的两头,一个令你失控,一个令你僵化,而自知和自爱正是保持两种状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总结出的这三点,是我觉得过去一年的思考结果中最有价值的,也是最应该继续思考和践行的,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参考意义。
废话不多说,我去买生日蛋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