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第二位咨询师聊过几次后,我体验到了一百分的父母的感觉,让我的大部分小我都得到了满足,但还有不满足的部分,让我感到失落无力,我仔细琢磨后发现,我是遇到了生命的终极问题——“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然后我写了篇文章《心理问题的根源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让我的那位咨询大为惊讶。
我的第三位咨询师让我体验到了更加理想的父母,给了我很好的连接感,并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和包容,这让我缺爱的小我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我不再渴望被爱,但还是想要和他连接。
然后在他好朋友突然离世,我与他深度共情后,产生了更深入的连接。我好想好好的爱他,我渴望付出爱,但又觉得自己无力去爱,越想爱,越无奈。。。想要给予爱的愿望受阻了,我变得虚弱无力,在无奈中挣扎。
我不想要这种感觉,于是决定抽出来,但抽出来难啊,于是寻找救援。庆幸遇到一位犀利威严的老师,将我从情绪中拔了出来。
拔出来之后,我以为我就真的出来了,但不是,第二天依然很想念他,想和他连接,并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决定,和老师对症我问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
我开始着重研究我想要和他连接的这种心理驱力。我发现,我想要和他连接是想要获得对自己的感知,即“我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的感知。
然后我上网搜索相关词“渴望连接”,“存在”和“虚无”。发现真的能解释我心中的困惑,等我搜索完相关知识并把《存在与虚无》一书网购付款后,我发现,我不再渴望与他连接了,心里没有驿动了。
人的虚无感就像我们每天感受日出日落一样平常,虚无感藏在“孤独,失落,无聊,不满足”的情绪当中。
存在感缺失是生命动力不足的体现,价值感和意义感能帮助带来存在感,但这也只是存在感,而不是真正的存在。
所以心理问题是存在感的缺乏或低下,解决了存在感的问题,就解决了人的心理问题。
如果一切都将消失,那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追寻“我是谁”,就是追寻意义感和价值感,也是为了解决存在感的问题,但还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对存在的疑惑和追寻的。
之前我一直在追寻“我是谁”,或许我可以尝试放弃对“我是谁”的追求,只是如实的存在。
但这一定很难,只是明白了方向肯定是对的。方向就是:我不再去寻找存在感,只是存在,如实的存在。
终于明白,成长不是一步步的努力和实现,而是一步步的觉悟和放下。给人生做减法,减到不能再减,或许就是解脱!
欢迎补充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孤独”纯粹是人类文明缔造的复杂生活-导致利益纠葛过度复杂化-而带来的心理隔绝-而有的一种不良心理反应。(句子好长啊)
宇宙演化序列:
起始“奇点”→“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及核子→原子→分子→生物
一切衍存者(如原子、分子、生物乃至人类)都不过是本原性始基存在(如某种基本粒子或量子)的寄居壳或临时寄存形式。
一切存在都不过是“存在的形式”或不同的“存在状态”。相同的原子(或基本粒子)组装出性质迥异的世间万物。
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存在无须为存在本身发出疑问。
由于物质的运动性、不恒定性,让一切存在都是永远变化着、消逝着的,没法绝对稳定,只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每一个演化出来的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存在度高到存在度极低(近乎失存)的过程。
作个比喻:当一个人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时间长了就无法稳定的单脚站立(开始变得不稳定),这时如果想要保持稳定状态,就要借助外力(如拐杖等其他支撑物)保持平衡稳定,这种让新元素(拐杖)参与以维持稳定的现象,叫递弱代偿。
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递弱代偿的结果,是为了维持相对稳定,而不得已的求存策略。
也就是说,“”文明“”不代表人类越来越强大,而是越来越弱小了,为了生存,需要依存(依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以致于生活质量看上去越来越好,却活得越来越累。
所以现在的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能自由玩耍、放飞自我的时间越来越少,成年人寻到合适配偶的难度越来越大,结婚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也越来越高。
生活越来越便捷、丰富,人却越来越焦虑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