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还没有想清楚会花几个章节来写心理学史,因为其实这个过程还是很复杂的,但是我是趣谈,也不会一味的追求真实性,让大家感兴趣,能记住几个人名,对我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艾宾浩斯说这句话的原因,可能自打有人类以来,人类就在一直做着刻在特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那件事——认识自己。人类借由对自我的认知,开启了与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新时代。我们观察、理解、最终控制我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使得我们如此与众不同。而一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才从悠久的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所以广大的心理学爱好者们,最好了解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哲学思想,而后再学习现代科学观的心理学,可能对我们的学习更有意义。这是我“有趣的心理学史”系列写作的初衷。
在人类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最早形成的概念,是认为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是从神灵那里获得的,所以人们会敬拜神灵祈求获得更好的精神及物质上的回馈。
当然,现在也有人很多人继续这样认为。有部很著名的书,叫做《与神对话》,厚厚的好几本,记录了作者沃施与他的神之间的对话。我不知道他这样写书是因为真实的感受还是文学需要。但我在看的时候,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别扯了,这不可能!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并不深远,但好像对很多人看了之后,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到了公元前5、6世纪,在希腊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他们为接下来的两千多年的哲学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探讨的哲学体系和观点。其中有一些现在已经被证明是错的,但有一些却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当时这些哲学家,思辩家们是在没有任何案例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只是通过个人经验加上思考和辩论,就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这些智慧的有效性的一个证明就是,自亚里士多德死后,直到17世纪的两千多年中,在对人的探索方面,都没有明显的进步,而西方的许多学科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些哲学假设的基础上的。下面文字有些复杂,如果想快速了解,可以看看下面这两张图。
上图中绿色的部分,主要和宗教学有关,蓝色的部分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基础,下面我就主要讲讲蓝色的部分。
在这些杰出的哲学家中,最早的探索者被认为是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6),他提出了一个与神灵论很不一样的概念——灵魂,他认为人类肉体内的灵魂,才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源泉。
当然,至今也仍旧有人在探讨,是否存在灵魂的问题。我因为有原生家庭的宗教信仰和科学观的双重视角,不太好讲我自己的观点。我倾向于认为如果存在灵魂,那它应该是在我们生物性的肉体泯灭之后,我们所拥有的能量被转化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至于这种形式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能已经超出了人类目前的理解能力范围。当然了,我作为一个理解五维空间都有点难度的平凡人,也可能拉低了人类认知的整体水平……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7)最大的贡献是将医学与宗教和神灵说中解放出来。认为所有的疾病都不是神灵的作用,而是自然的结果。这是非常明显的科学观。最早的性格分类说“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就是来自他的学说,至今仍有人使用。希波克拉底还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是——生物性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这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已被证实。这真的不得不说是伟大的假设。
阿尔克迈翁(生卒不详,大约于希波克拉底同时代)被知名于编写了第一部解剖学教科书。他为心理学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他认为,如果存在灵魂,那它不存在与心脏或其他身体部位,而是位于大脑。他同时对于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人的意识不来自于神灵,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有了一个假设性的解释。他认为感觉器官把知觉送往大脑,然后在那里思考并转化成观念。当然,当时他考虑过,这种知觉是如何传递的这个问题,他猜想是通过空气通道,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与事实是有偏差的。但强调知觉是知识是观点的基础,却为今后人类研究如何获得学习成长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位长相丑陋但品性高尚的智者,培养了两位著名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还提出了一个与阿尔克麦翁关于学习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和归纳,对我们未知的事物做出判断,而不仅限于我们的感知。后来的柏拉图、康德甚至现代的一些心理学家都受此观点的影响所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演绎逻辑),是当今西方心理学甚至科学的的思维基础。这与我们东方的哲学体系全然不同。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本名阿里斯托克勒,希腊语“plato”是宽阔的意思,指他具有很宽的臂膀。柏拉图在哲学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之后也只有其弟子亚里士多德能与其相比肩。他关于心理学的观点主要有两个:首先他反对知觉是意识的基础。他认为意识才是真实的,我们感受到的现实不过是“墙上的影子”,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投射罢了。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论点,与当今科学观为主的唯物主义观点有很大的不同。第二,他认为灵魂具有二分性像“两匹小马,一匹活泼温顺,一匹顽劣暴躁”只有驭马师真实的认识到二者的不同,才能努力使他们同心协力,共同前进奔向理智的目标。这与费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何其相似!
长相俊美的天才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虽然在柏拉图的学院里学习了20年,但在离开学院之后,却提出了很多与恩师背道而驰的观点。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主要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在他60年的生命中,写下了170多部书籍。不仅仅是哲学领域,还包括逻辑学、天文学、物理学、伦理学、宗教、美学、生物学、修辞学、政治学,当然还有心理学领域。当然,他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在今天看起来是错误的,但是有些观点至今仍然非常有价值。比如关于灵魂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是被屈禁在体内的,它的目标是离开物质对它的限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无法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第二,亚里士多德推崇“形而上学”即认为我们很难对一件事有明确的定义,所有的事物都随着时间和对象的不同在不断发生变化。“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由于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刻意打压,以及科学观对我们的影响,使得我们似乎不太认同这个哲学分类,而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传统的东方思维是非常接近的。这种哲学理念,近些年在西方也有抬头的趋势。所以我之后也应该会单独拿一篇来写东方的哲学体系。
这些希腊先哲对于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做了很多自己的诠释,可以说,所有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探索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后2000多年,心理学似乎进入了漫长的冬眠期。宗教逐渐成为了主要社会意识形态。下一章,我会谈谈从宗教的领域看心理学这个部分,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