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每次到了成都,虽然不会算着时间走马观花般去景点打卡,但长顺上街的那条宽巷子,我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因为那里有一溜青砖长墙,挺有意思:
仿作的青砖难掩现代气息,但一见镶嵌在墙壁里的老物件,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些年的记忆里……
大红暖水瓶、茶盅茶盘、搪瓷碗儿碟儿盘儿、床单枕巾毛巾手帕,是亲朋好友乔迁新居或新婚大喜时首选的贺喜礼物;
摇把子电话黝黑稳重,报告过喜讯也传递过噩耗;
竹编藤椅吱吱呀呀,那是阿爷闭目养神、孙儿绕膝撒欢之地;
石磨齿缝细密,涌流而出的是琼浆美味也是妈妈慈爱的味道……
老物件近在咫尺,看似冰冷地嵌在墙壁上,但熟悉而亲切。在它们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和柴米油盐的暖心故事。
青砖墙壁的最上方,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当年可得要摆在堂屋神龛前的桌子上或是有玻璃门的角柜里,穿着绣花的绒布套子,宝贝着嘞。
添了电视,还必须制作一架信号接收器,它决定着屏幕上雪花点的多与少:
一根长竹竿支出屋檐或是倚靠在门前树枝上,信号接收器绑在竹梢,双手紧握竹竿,仰着头、屏住呼吸,慢慢旋转:
“喂,看得清楚了?”
“唉,还是不行!”
“转……转……再转……好!”
即或是十四吋的黑白小电视,那也是街坊邻居甚或十里八村的奢侈品。
傍晚,吃过简单的饭食,三三两两匆忙走进那户人家,坐满条凳,挤满床沿,也有索性就坐在门槛上的,双眼直勾勾地看过去:
《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小糊涂神》《血凝》《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红楼梦》……
夜深了,大人背着熟睡的小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家,一路上兴奋地谈论着,拴着的狗也在兴奋地叫着。
顺着墙壁往下看,是一台半新旧的缝纫机:
“三转一响,挺直脊梁”。
有按月去银行“零存整取”的,有卖瓜果蔬菜、卖鸡儿鸭儿肥猪儿的,三五年间凑够了一笔数目,托人求情后如愿以偿,欢天喜地搬得家具归。
脚下轻轻踩着,手上微微用力压住,小心翼翼地推送过去,“咔嚓嚓、咔嚓嚓”,一根粗针快活地上下跳跃着,一行细密的针脚快速延伸过去……
缝新衣、轧被单、打鞋垫、补破洞,清汤寡水的日子在缝缝补补中一天天地殷实起来了。
如果说戴在手腕上的机械表还有些炫耀的话,那二八圈的加重自行车和铮亮的缝纫机可是居家过日子的好帮手。
有了好帮手,生活不用愁。
在左边墙壁前,摆放了3D造型的邮筒和一辆搭着绿色邮袋的自行车。
大概和我一样喜欢这些老物件的还不少,你看被摩挲得最亮堂的就是那辆自行车了:
“叮铃铃、叮铃铃……”
听到熟悉的铃铛声,丢下手中的东西,冲出门去。邮递员架好自行车,慢腾腾地打开帆布邮袋,在一大叠报纸、信件中查找一番,抽出一封,笑眯眯地递过来。
没有“烽火连三月”,
但也“家书抵万金”。
抽出笺纸,快速浏览,再从头细细阅读。山远地偏,音讯杳无之时,纵然一页薄纸,三言两语,白纸黑字,亲笔手写,一声平安或是一句承诺,就足以让那块悬了好久的石块落下地。
从此以后,吃得香睡得稳。
春去春又回,花谢花又开。
端一碗热糍粑,嘬一根老冰棍,踱步在宽窄巷里,看人来人往,听南腔北调,忆往昔百感交集,不胜唏嘘。
“兴衰苦难,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席慕蓉说过,在匆匆人生历程里,那些走得最急的时光往往都是最美的。当然,美好还是痛苦,悲伤亦或喜悦,唯有亲历者才有切身感受。
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过,有些记忆不会忘,不能忘,不敢忘。
来,冲壳子嘛:
今天,你家里还有当年的老物件么?
它们是怎样走进你家的?老家具的身上有哪些趣闻故事?不妨说来听听,欢迎在文末留言、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