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早该看完的书,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
最开始,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想做更多的事情,想成长得更快这是个良好的初衷,但是过程中却满是痛苦和焦虑,最终的成长也是缓慢
- 从2011年考研的前期,觉得做事情(考试),是需要一些管理方法和技巧的那时候也会看一些记忆方法、学习方法的书,但是是出于投机取巧的心里,学习也是浅尝辄止。我5年之后才知道,原来我那个时候就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
- 2012年2015年读研期间,接触了思维导图、GTD、知识管理(为知笔记)、读书方法、学习方法等一些领域的书籍,仍然是自我探索的阶段但是那会儿只是觉得自己有需要,就去找了,但是怎么系统地学习、深入地学习,还是没有特别多的思考,成长依然很缓慢~但是因为在学校,时间上还没有那么紧张,不学或者没学好也没关系,无非就是“借书-续借-还书-再借......”
- 2015年参加工作,工作之外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越越来越多。全面铺开,但是很多事情都没做好,于是就产生了焦虑。
- 2016年11月,我遇到这本书,才开始关于心智的探索和学习,到现在才慢慢读完,只能做到有共鸣,但是还没有转化为行动和在行动中真正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我意识到:
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那只找到了对的事情!现在应该做的,是找到对的做事情的方式~
所以,我觉着自己只能算是开启了心智~但是心智从打开,到最终的心智成熟,可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于是,我将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智作为2017年度的年度目标之一,希望自己能找到心智的成长之路,希望让自己不再被自己困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笑来老师书中提到的观点,没到这个层次的人看了会觉得是没用的话,吃过苦头的人看了会觉得醍醐灌顶,但是最终能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并且不断地总结提高,才算是开启了心智成长之路,和时间成为朋友~
所以,我现在只是将一些笔记摘录如下,结合自己的精力和感悟,记录如下,等待发酵飘香的那一刻~
第0章 困境
任何任务,都有时间限制。但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情况,就是拖延,拖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时候,觉得“没时间”了,才开始逼着自己做。
如果只是一件事,那还好,可能你拼一下,最后也能勉强搞定;但是如果是大爆发呢?好多事情一起涌来呢?我们可能会出现拖延逃避龟缩的鸵鸟状态~
拖延,是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心理层面)而做出的保护反应,担心自己做的不完美,担心做不好,索性就不做!不做不错嘛!但是,事情在那里,该来的也始终会来,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等到风暴来临的那一刻,你怎么办?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
最后关头,你也不会很轻松,但是事情必然也做不太好!长此以往,你就成了“看似忙忙碌碌,但是却平平庸庸”的那种人~
有一种说法叫“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
考试临近,用题海战术来复习。突击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于学习无益~
每天加班!看似很认真,但是工作时间效率低下,总想着自己可以加班补嘛;
时间一旦放长之后,自己不自觉地觉得时间还很充足,于是放松要求,真的需要加班去处理。
2016年612月,我基本上处于很忙的阶段。其中,7/8月的周末全部在加班,101月更是搬到公司周围住,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加班~但是最后的效果也没那么好,反而是更差!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门锁上了,钥匙肯定不会在门上,要去其他地方找~
同样地,时间不够用,第一反应是“增加时间-加班”或者提高“时间管理效率-时间管理”,单纯地以为“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们!还有,钱不够用了,我们第一反应是“省着点花”~
但是,现实总是给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问题,在于我们本身!You are the key !
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何管理自己,开启心智,让自己看清楚想明白,才是这本书里要讲的~
对于散漫拖延,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自己设定计划时间节点,自己管理自己,让自己时刻都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
具体的做法:每天给自己设定当天的最重要的三件事(上午+下午+晚上),在该时间段的最佳状态全力以赴。并且有不做好不下班/睡觉的决心~这样的话,就会自己让自己紧张起来,每天能完成设定的几件事情,长此以往,时间终将是你的朋友!
第1章 醒悟
1.1一个前提: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主宰。认知科学认为,我们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功能脑。
- 本能脑也叫身体脑,存在了6000W年,是身体的原住民,人体的很多本能反应就是依靠本能脑实现的~
- 情绪脑,存在了5000W年,和身体脑一样老资历,并且是联通状态,0.01S就可以实现信息传输。特点是不愿意改变、二元性、逃避伤害等。
- 功能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00W年,是新来的,但是占据大脑皮层中96%以上~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由身体脑和情绪脑自然主导的,比如本能、应激等,这样可以实现非常快速的反应,并且非常“节能”。只有在我们主动开启思考之后,才会启动功能脑,实现复杂的思维过程。
启动功能脑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不是被身体所左右,才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我的经历和感受:
我在情绪低落时,如果选择写日记或者用思维导图把此时此刻的思路都写下来,并且进行分析,就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好转~
这个方法很管用,我也是多次运用了这个方法原来我无意间就调用了功能脑来代替情绪脑
如果应用到别人身上,就可以采用倾听+提问的方式,引导TA进入思考和分析模式。
1.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维模式),英文中叫mind。
很多人终其一生,心智也属于未开启的状态,但是也不影响生活~
可是一旦开启之后,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而且,会因为学习像病毒一样疯狂发展,“学习能力”也会大幅上涨。
注意:心智模式还会分为好坏。心智模式错误,就相当于身处漩涡之中,却拼命地向往岸边游,而不是发现所处的环境,顺流而下~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拼命越努力最后反而死得越惨。
所以方向很重要,而决定方向的,就是你的心智模式!
第2章 常识
2.1 速成绝无可能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可是,现实(统计学)就是“速成绝无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个人经历和感悟:从入职开始的一年半里,我就是处于“浮躁-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更加浮躁”的循环之中。想做很多事情,想要快速成长,想要有能力给身边的人幸福。
但是现实就是,行业下行,房价疯涨,能力不足,欲望太大!
现在心态更加平和了一些,告诉自己:不足是成长的动力,成长需要时间,积累和学习的阶段是无法跨越的!没有速成,也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2.2 交换才是硬道理
不付出,就想要得到,这是流氓逻辑~
生活的本质就是,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候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应用:在分析目标可行性时,使用五环花,确认目标和目标需要的资源,然后确认自己已经有的资源,就会瞬间让自己更加清醒理智,也会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2.3 完美永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是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及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因为这是逃避行动和拒绝失败的最好借口。
注意:
追求完美的态度并没有错,但是以此为借口不行动,就大错特错了~
特别是做工程的,更应该接受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在实践中改进和提升~要不然,哪儿来的这么多物理学模型和工程模型?
2.4 未知永远存在
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就是:未知永远存在。
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不要死钻牛角尖。接受未知,与之同行,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态度。
如果不能接受未知,就会平添焦虑。而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而焦虑总会“催着人去做点什么”。
应对方法: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留白工具不就是这个态度的最好应用么?
@易仁永澄老师:搞不清楚先打问号!
2.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
如果没有太多的想法时,反而能脚踏实地,认真地过好当下~
可是一旦有了一些想法之后,特别是和现实差距还很大时,就不愿意被眼前的苟且所累,只心向远方。但是越是对于现状不满,就越浮躁,越渴望挣脱束缚,就更加没办法做到认真去积累了。
以上,就是大家说的“你最大的失败就是想法太多”。
以上,“想法”也可以换成“梦想”、"选择"~
对于现状的不满,当然要去改变。但是一定要意识到,“千万不要急于摆脱现状”,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心态上摆正,才能积累到足以做出下一次选择和改变
2.6与时间做朋友
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事:现实~
愚蠢的行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否定现实和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
成功是什么?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资源稀缺是客观事实,所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不能都得到满足所以,很多事物的分布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述,最好的和最坏的永远都是少数,而平凡才是大多数
所以,有时候,试着把“不公平”换成“不平均”,可能更加能接受~
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第3章 管理
3.1 估算时间
时间领域有一个与墨菲定律同源、貌似悖论的法则值得牢记: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到本法则,还是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错误的时间估计,就是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分辨任务是陌生还是熟悉。
同样地,易仁永澄老师在讲解月度计划与目标分解时也说,“及时根据超过1000天的时间记录来设定计划安排,他还是会将一些任务的计划时间直接乘2”。
因为,计划之外总会有“意外情况”。在时间的管理和把控上,要想做到准确,必须要有相当的经验、记录作为支撑。这就需要通过时间记录来加强时间感知,并且不停滴复盘。
3.2 及时行动
因为觉得时间还很多,拖延着不开始,其实是出于恐惧,包括来自内部的和来自外部的~
其中,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情,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但是,这个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但是“拖延”的人就会出现认知错误:哪些能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那些切实经历过做错再到做好的人,不会轻易嘲弄别人;反而是那些什么都做不好的人,通过给出“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来获取优越感。
所以,拖延其实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作祟。我们要认清现实:只要做事,一定会出问题、遇到困难,并且事情的价值越大,困难就越具规模。
并且,按照相对论的观点,时间只会“越来越快”地向我们奔来,deadline也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加速扑过来。
对于起步就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放弃个人完美主义,现在就开始!
我个人就是出于“恐惧”而选择拖延,并且总是喜欢乐观估计“未来的效率”(幻想),总觉得自己可以在deadline之前搞定!但是去年的的项目狠狠地打了我的脸,每件事情都是等到deadline,压力大不说,最后还做不完~
3.3 直面困难
人们会有一个倾向:倾向于待在舒适区。这是我们的情绪脑决定的,它不喜欢改变~
所以,如果不刻意地去克服,人们就会选择戴在舒适区,选择简单的,回避困难~
常见的例子就是,决定自己的工作没有新意,从而消极对待,导致效率低下~
3.4 关注步骤
任何事情都要关注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方法HOW~
很多人怪鸡汤文不给勺子,就是指的这个HOW~
没想清楚就去做,会很容易就被困哪吓跑,最后放弃相反,如果能确定需要执行的步骤,一步一步走,反而容易很多
@易仁永澄老师提倡年度期待一定要经过澄清六问和五环花确定了年度期待,只是确定了WHAT,而澄清六问可以帮我们解决WHY,五环花更是可以做到解决HOW
确定步骤,其实就是项目管理的目标分解。一旦这个完成,剩下的就是执行了!这也是缓解焦虑和解决拖延的最好方法——让目标清晰可见可执行!
在此,李笑来老师特别提出,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项目管理方面的经典书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项目经理!下半年可以请@拾捌推荐吴老师的项目管理课程!
3.5 并行串行
从DOS的单任务处理到WINDOWS的多任务处理,电脑的处理效率产生了质的飞跃。人脑也一样!
但是,习惯上,我们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件事,怎么办?
有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比如一个机械的任务和一个非机械的任务(跑步+听有声读物;坐车+有声读物;坐车/等车+打电话)。需要一个好点儿的隔音耳机,以便在嘈杂的环境中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为此,可以尽量将可以并行处理的任务安排到一起,而不要单独执行!
同样地,更不要特地为机械任务安排时间,比如通勤、走路、跑步、排队等,要想办法穿插时间进去。这个时候需要的设备就是:
- 一个好点儿的隔音耳机,以便在嘈杂的环境中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 运动蓝牙耳机,方便在运动时佩戴;
以上,只能限定在机械+非机械;那么工作中的事情怎么做到多任务处理呢?
还是来看计算机:计算机中的多任务处理,其实是将进程分割成无限小的时间片,在时间片之间切换,看起来就像是无缝切换,从而类似多任务处理。
那么,我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机制,只需要:
- 将任务分解成足够小的时间片,比如按照番茄钟计算;(人脑与电脑还有差异,所以不适宜频繁地切换,时间片不宜太小)
- 每个时间片清晰可执行,并且可以单独执行;
- 一个时间片执行完之后可以切换到其他时间片,之后再次切回来时的回忆成本最小!
- 以上就可以实现零碎时间处理,并且不怕打扰,随时中断随时切回来!
- 总结就是番茄钟+时间片的处理方法!
3.6感知时间
时间日志,其实是“事件-时间日志”,只记录时间和方法,不记录感受~
这一方法起源于柳比歇夫,二十六岁(?)开始记录,终其一生,最后的成果也是非常惊人的!一旦开始记录之后,脑子中会有个钟,对于时间的感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大!同时,可以用来分析自己为什么做的不好,有记录可查嘛~
3.7 记录开销
李笑来老师提议做一组练习: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花销。因为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儿了~
3.8 制定预算
每天花15到20分钟,将今天想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估计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不够,就选择性地去做。生活就是选择~
但是,怎么去选择呢?你需要有个标准尺!
比如加权重,比如打分~但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二象限法:直接判断重要还是不重要,重要就标记星号。
但是,面对选择的时候又会纠结,是“真的重要”、“显得重要”、“真的不重要”、“显得不重要”?这个是否重要的判断标准呢?就是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
而目标,是我们在阶段性或者每天设定的,比如月度目标和每天的三只青蛙。
目标设定好了之后,就去按象限划分,只选择对目标有益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会有纠结和挣扎,但是这个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会一次又一次地检验你的目标,让你看的更加清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投入,也会成为你的沉没成本,让你更加觉得“好不容易”、“为此付出了这么多”,从而能更加珍惜自己的选择,坚定自己的选择,从而做得更好!
每天的三只青蛙,就是每天的小目标~但是,却做不到坚持这个小目标,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吸引你的注意力、耗散你的精力的行为;
每天三只青蛙、番茄钟、第一性原理等等,在本质上就是希望我们保持专注,保持对目标的专注,从而能更加高效地去做事情!但是如此简单、纯粹的事情,确实不容易做到!
3.9 计划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
从国家政府,到组织个人,都会在各种场合提到计划这种字眼~
但是大大小小的计划,是不是都能成功呢?当然不是~
成功的定义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目标,就是那个预期的结果。有了目标,倒推每个步骤,然后形成计划。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目标现实可行~
半途而废是失败,坚持到底也不一定成功。因为,如果目标不现实可行,即使坚持,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这里的现实可行,有两层意思:可达成;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付出有限的代价可达成。
这个是在目标制定时必须要考虑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忽略~设定了目标,就必然会有期限,那么事情能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就存在疑问。短期内要求做到长期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不现实”:比如一夜暴富,比如立马实现财富自由,比如很短时间内从菜鸟变成大神。
虽然这些都很不切实际,但是我们经常会忽略。于是,常立志人无大志,慢慢滴,我们都不相信自己了,信心也逐步没有了~
仔细想想,现在的环评考试,是不是也是有些不现实了?如果不能保证既定的学习时间,就只能选择现实的方案了!反思,调整~
另外,我们总喜欢高看自己一眼,觉得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智商爆表”“甩别人一条街”的那种人!并且喜欢用“有人就可以”、“我和他没什么差别,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些话来激励自己~
这些,其实都叫“理想主义者”。但是理想主义者会碰壁。历史告诉我们,要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激进不狂热地相信未来。
能接受以上这些,才算是具备了做计划的前提。
慢慢地,你也可以做一些计划了,效果好像还不错~但是,这并不说明,你就具备了做长期计划的能力。因为,这项能力是需要长期的练习时间才能达成的!
李笑来老师曾经制定过年度计划,但是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然后就放弃,从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年计划,逐步升级,直到三十岁时,才开始做年计划!
另外,吴军老师的年计划,也是说自己能做到70%以上,自己就满意了~
大神尚且如此,我凭什么就希望自己可以一步登天呢?这个与天分无关,确实是需要长期实践才能收获的技能!
这里,反思一下@易仁永澄老师的年度目标课程,通过种种方法和工具来教我们制定年度计划和期待。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
反观李笑来老师、吴军老师、李翔老师,他们没有上过目标管理的课程,却也能做好制定年度目标和践行的课程~
这说明,真的能力到位了,形式反而是次要的~
对我的启示:
我现在在年度期待上还一直处于未澄清的状态,月度目标和计划更是没有实施起来,着从侧面上就说明了我现在就是能力未达标。现在想想,课程报名须知中“最好有过制定年度目标的经历”,还真的是硬性门槛。这个事情,就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筑就你的护城河~
那么,我现在在知道全局的情况下,怎么实现下到上的逆袭呢?答案就是,从小到大~
从周计划开始,认真做到每周的规划和复盘,然后尝试月,再尝试年!
易仁永澄老师刚开始的课程,可以保证你的方向不偏航,但是它不能保证你的计划能实施!真正的落地,其实是靠一周一周累计起来的!
现在,就放下那个年度期待澄清的执念,踏踏实实从一周做起,三个月之后再去尝试!因为,我现在学习的是方法!
3.10 列表
列表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最方便的列表工具就是纸和笔,不需要花哨,随时触手可及就行。
我现在习惯用MM之类的软件,的确很好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制定了列表就要执行,任何其他事情,都可以选择插入到列表之外的部分,等待这个列表执行完之后再去处理!
将常用的待办事项清单或者列表化!比如早上洗漱要做的事情,比如洗澡前的准备,比如出差前的物品准备等~
在办公室中工作时,用table来显示当前事情的清单,不做完这个绝不切换!永远只保留一个!
3.11 流程
要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要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总结整理,搞清楚流程,最后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情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的领域,涵盖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总结设计经验和流程,比如制定出差清单等等
3.12 预演
预演相当于练习,多次演练的效果就相当于刻意练习,让实际的场景变得熟悉,好像是很自然发生的一样~
3.13 验收
一定要设计验收机制!也就是做到设定的标准,这样可以让目标更加可视化,更加明确有动力!
总和以上,我对本章整体的理解如下:
- 工作学习生活,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作为项目来管理;
- 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分解落地的过程;
- 一旦我们对事情做了切实可行的的分解,制定了流程与行动列表,一切就都可控了!也就能避免拖延;
- 在时间的管理和把控上,要想做到准确,必须要有相当的经验、记录作为支撑。这就需要通过时间记录来加强时间感知;
- 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才算是制定了合理的计划与流程,再配合以预演,整体执行起来就不会出纰漏~
- 一定要设置“完成/成功”的标志和标准,让目标可视化。
*特别感谢@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对于我的启发,帮助我开启心智另外,也感谢@易仁永澄老师,跟随老师学到的很多东西,让我对书中的很多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也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