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惩罚,绝不是严格的代名词
记得高一的班主任刘老师,大概是第一次委以重任,年轻而气盛。
“严师出高徒”是他的口头禅。上课提问答不出,罚站;课堂测验不会做,罚扫地;考试不及格,罚洗厕所…
严同学语文课上开小差看课外书,被躲在窗外的刘老师抓了现行,他闯进教室不仅当场撕毁了课外书,还硬是罚严同学扫了一个月操场;郭同学有次劳动忘了带工具,被罚扫厕所一个月;班级拔河比赛输了,全班罚跑等等…
由于惩罚的学生和频次太多、太高,学校操场的卫生包了,公共厕所的也包了。劳动不但不光荣、没功劳,反而成为耻笑的对象,被同学们视为一种耻辱。
其实我们能考入县中,都是各乡镇百里挑一的优秀学子。可在刘老师眼里几乎无一例外的成了随时要被惩罚的对象。更可悲的是,惩罚的阴影让同学们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老师越惩罚,成绩越糟糕,搞得我们在其他班同学和老师面前始终抬不起头。不到一学年,我们班牢牢垫底,成了全校最大的笑话!我们也被贴上了差班、差生的标签。
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但刘老师的严格却是一场噩梦。凭心而论,刘老师确实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工作狂。但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业绩,而不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他把惩罚当成了严格的代名词,无视人格和尊严,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
02
尊重,是严格的基础和前提
幸运的是,学校可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高二时给换了一名班主任肖老师。
肖老师是个黑脸堂的中年汉子,不苟言笑,严肃、严厉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刚开始只要他一问话,我都要紧张的手心出汗,回答的结结巴巴。
但很快我们就感受到了肖老师的不同。他喜欢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篮球赛、歌咏赛、辩论赛等等,作为理科班,还搞过一次文科知识大赛,我这个班里常常垫底的学渣,获得了竞赛一等奖,终于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了一把。他尊重我们每个人的爱好,并欣赏每个人的特长,不久班里压抑的气氛就一扫而光。
尤其劳动的时候,他总是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并把劳动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再不是差生的专利。当我们再次主动去打扫公共厕所时,其他班的老师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再也没有歧视的眼光!
肖老师对我们同样非常严格。每次的练习、测验和考试,做错的题目都必须订正。记得有次贪看课外书,没能及时上交订错后的考卷,肖老师把我找到他家里(那时的家和办公室混在一起),陪着我一题一题的订正好,才让回宿舍睡觉。老师没有过多的批评和责罚,但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偷懒了。
不知不觉间同学们对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自信。学习成绩自然也是突飞猛进,高考那年,我们班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年级第一的桂冠。
前些日子高中群里一直都在晒与肖老师的聚会照片,真诚的笑容里是暖暖的师生情谊。虽然一晃已过去了三十年,或许他教的知识早已还给了他,但想起他始终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时时铭记: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那你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肖老师他做到了,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3)
放手,才是更高境界的严格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
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真正的严格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
同事大刘是一个“傻爸爸”,他从来不辅导做作业,大多时候只是与孩子讨论题目,甚至常常放下身段去虚心向孩子请教,他放手让孩子去查资料、问老师、找答案,却一路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
《星光大道》的盲人冠军刘赛讲过一件事:爸爸为了她能够尽早自立,硬逼着她一个人上、下学。有一次自己差点掉沟里,却被爸爸一把拽住。原来爸爸既要放手让她自己行走,却又担心她的安全,就始终悄悄跟在后面,这才是爱啊!
真正的严格就应该这样:放手,让孩子大胆独自前行。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拉他一把或陪他一块爬起来。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严格。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自以为是,老觉着自己最聪明,到处以严师自居去指手划脚,越俎代庖!其实没有谁比谁傻,任何人都不能以严格的名义,去限制别人的成长!否者你越严格,结果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