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社长松井忠三曾经形象的比喻 “企业做大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一种是膨胀”,对此论断很多在大企业工作的人应该颇有感受吧,我们当然都渴望长高,不希望长胖,膨胀是企业的灾难。
许多制造类企业在做大上量的同时,人员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繁琐,文件越来越丰富、效率越来越差,企业就这样“膨胀”起来。一些管理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另一些管理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准备向“复杂度”宣战,可是不知如何下手。
保持事物简单化是对付繁琐和复杂最有效的方式。这句话说来容易,但是“简单”的定义又是多维的,对组织内某个成员的简单,却有可能给组织内其他成员造成额外的复杂。
“简单”有没有比较精确快捷的指标呢?有的!我们面对复杂的市场,评判人们对一件物品的受欢迎程度,只用一个指标“价格”;对于企业内的管理复杂度,我们也有两个简单粗暴的指标“编码数”和“单编码销量(额)”。
“采购价格”高了,企业就难赚钱,“编码数”多了,企业管理必然难管理;“销售价格高了”企业必然多赚钱,“单编码销量”高了,企业效率必然增加,好赚钱。所以作为制造类企业,要管理“复杂度”,识别企业是在“成长”还是“膨胀”,紧盯“编码数”和“单编码销量”就足够了。数据不会说谎。
为什么复杂度的风向标是“编码数”呢?因为企业内部所有的组织流程差异,所有的需求差异,最终都会体现在“编码”的差异上:
设计开发:A物比B物特性有一丁点差异,只要影响最终产品,一定会“编码”不同;
生产工艺:A工序与B工序的处理方式差异,会导致半成品“编码”不同;
物流仓储:A物料与B物料的包装差异,仓储方式差异,会导致采购物料“编码”不同;
财务销售:A成品与B成品的价格差异,销售市场和方式不同,会导致“编码”不同;
售后服务:成品物料与售后备件物料,包装发运方式不同,还是会导致“编码”不同;
可以说,企业的所有创造利润的部门和大部分的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在围绕一批“编码”展开工作的,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家公司的最简单模型应该是“一个人,一件商品(编码),一个采购价,一个销售价”人越少,编码越少,采购价越低,销售价越高,企业就越有盈利能力。
因此,要监控企业是否足够简单,我们只需要紧盯“编码数”;要判断企业的做大是“膨胀”还是“成长”,我们只需要紧盯“单编码销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