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妈
1
午饭有些尴尬。
我问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爸,小时候我妈打我,你为什么没来劝?
念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出现下滑,母亲气极,抄起擀面杖,就是一顿胖揍。
我清晰记得,闷坐在隔壁客厅的父亲。他没开灯,头顶开到最大档的旧吊扇疯狂地转着,发出“格拉格拉”的噪音。
年轻的母亲在大声说教,我呼喊父亲,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上了高中,开始审视父母,从家庭教育和成长背景来剖析和理解他们的言行。
有次与母亲闲聊,她说到小时候外公打她的情景。外公是名军人,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
“妈,外公当时打你,你可服气?”
“我很气,只是不敢发作。”
“那你后来怎么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呢?”
“……那时哪懂什么科学育儿,打完就后悔了……”
2
母亲说:“对你好的你都忘了,打你倒记得很牢哦。”
她说的不全对。对我好的我记得,只不过暴力的惩罚像刻刀,在童年划下深深的印记。不但我记得,母亲记得,绝大多数人对父母的巴掌或拳脚教育印象深刻。
这样痛苦的身心体验,孩子会记住,以便今后躲避“侦查”时更有技巧,却不会从内心认同父母。
我的小学同桌可乐,上课贪玩,成绩倒数。有次,班主任带我这个班长一起去可乐家家访,没进门就听到可乐爸的骂声和可乐的哀嚎。
可乐跟我说,他爸看过成绩单,上来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而可乐挨打时,已反复推演了谋杀他爸的整套计划!
儿童心理学家告诫,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听其他同学讲,可乐中学辍学后一直闲逛,没结婚,没工作,后来就失去了联系。
3
实际上,大多数父母都承认曾打过孩子,且不止一次,从不打孩子几乎不太可能,但我们不能把体罚作为对孩子挑衅或者自己愤怒情绪的回应。
为什么不能?
吉诺特博士在指导家长为孩子制定纪律中指出:体罚会导致孩子用不好的方法应对挫折,它生动地告诉孩子,当生气或感到受挫时,不要寻找解决方法,打,这就是父母所做的。
我们没向孩子展示出我们的聪明才智,没为愤怒的情绪找一个更文明的发泄渠道,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野蛮的感觉,还给了他(她)打人的许可证。
当好家长不容易,你需要深呼吸,不被孩子激怒,就算自己状态很差,也不能随意对孩子说出有威胁性、攻击性和伤害性的话,否则,只能两败俱伤。
我们应提倡能增强自信、自尊,并尊重他人的教育方法。怎么做?首先,给孩子一个明确界限,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我们希望并认可,什么行为因为某些特别原因可以理解忍受(如初学的失误,生病、搬家、事故、父母离异、亲人过世、和好友分离),什么行为绝对禁止。
可尝试用以下句式:***是可以做的,***是不可以做的。如:妹妹不是用来推的,你的玩具车是用来推的。墙不是用来画的,白纸是用来画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还提醒家长,当孩子要求什么东西,我们必须拒绝时,可以至少承认他(她)希望拥有它的愿望,可用这样的句式:你希望能……,你很想要……。承认幻想,能让孩子体会到着父母的尊重、理解和同情,比干脆的拒绝带来的伤害要小的多。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