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一切境》,天知道像我这种现在才从高速上下来的人是究竟怎么还有阅读的时间的。
从《告别薇安》到《一切境》,二十年的光阴,我也从懵懂无知的少女走到黄花灿烂的中年。
我听惯了她对生活点滴的絮叨,看过她不停走过的风景,看见她生儿育女,看到了她慢慢走向的成熟…但依然率真又执着…
正如她书里说的“探索时期颓废迷惘的少作,很多人围观看热闹。当我走到更远处,围观争吵的逐渐散去。留下来的人群里或许有真正的知音”或许我愿意成为知音。
“保持清醒与理性,简单生活,与自己的身心同在”。一些文字一旦就走进内心,就特别认可。
书名只有三个字,不多见,有点特殊,有点找不同,也有点自省的味道,她改名叫庆山,是因为连她自己也不喜欢了,不过读书不应该把过去对人的认识,安在现在对书的理解上。
越是美妙的事物,越不想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哪怕在记忆中也好。准确的说,人的境界不同,感受也不一样。
年少的时候,没有相机,却喜欢记录,只好在本子上写日记,写在本子上的东西,总是记忆的投射,免不了添油加醋,评价人,夸大今天的收获,越美妙,越是喋喋不休的写啊写。
一直写到词穷,才发现美妙,不易描述,就像喜欢的东西,想拥有,但即便拥有,却也常常失望,美妙只配存于记忆里且不可描述。
人世间再美妙也让人常常失望,精神不独立,情感不饱满,个性不平衡,人患得患失,于是女人一门心思变美变好看。
即使投资再多也依然没有安全感,而男人金钱至上,搞的人野心勃勃又麻木不仁,我们每天都在阅读,都在感受这个世界,也许是希望能突破对美好肉身的欲望。
而能欣赏能量与心灵的美好,对,这应该叫做心灵升级,心灵更高级,才有欣赏更多的本事,可惜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总是失败大于成功。
心灵的升级一直在路上,却也从来没有成功过,不过也不用气馁,执着于失去,才是你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的原因。
运气不好,有点天赋,心灵不升级,却每天在路上,不骄傲也不谦虚,中庸的很,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我总觉得,一心一意地工作让人安宁,寄情工作,算是生活的背面,也算是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代价再大,只要觉得值得,就值得去做,现实却是一再伤害自己,运气不好,不得安宁,所谓的背面,会冷酷,却不幸福。
爱是解忧,人不能谈无爱无欲,只有充分满足才能无欲,一个东西彻底被认知被拆解你才会知道它究竟是什么,这个过程反反复复,代价无常。
最后又回到一心一意工作,看起来是轮回,心灵却升级了,有反复,才懂得了代价,有下辈子,这辈子才不能肆无忌惮。
形式毕竟只是形式,生命力大于一切,有湖有山有自行车可以骑,没有落日不影响美,会遗憾么,能感受到生命力么?
常常坐在咖啡馆里一个人发呆,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工作,也会搞下午茶,在咖啡馆见各种人,聊各种天,一心一意,心无杂念。
说到底人应该用什么来滋养自己的内心呢,有时候是骄傲,有时候是信任,只要不是单纯的形式的喂养,生命力都会不一般吧。
我常想生命力不一般,人生的进程应当更快,更高效,但似乎这样死的也很快,人生的乐趣,应是慢慢的走向高潮,越走越难,越高越难,体会这种缓慢带来的乐趣。
拉长这样的体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意志力不用太强,有限的自律就成,二是,可以庸俗地生活,只要一心一意就成,三是,不会因为一时的低谷 悲伤,堕落,反正足够长。
书之所以好看,是精通人性,而写笔记,更要精通人性,庆山写字,散落而富有生命力,所以我也尽量写写散落的感觉来表达我对书的看法,平庸之作,大多因为作者的关注力被时代与外界拖着走,自己的心都看不见,写作是从心流出,再流到心。
过去是写《告别薇安》《彼岸花》《七月与安生》《八月未央》的安妮宝贝,现在是写《春宴》《夏摩山谷》《一切境》的庆山。
如果说安妮宝贝代表着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晦涩,伤痛,无病呻吟。而庆山则恰恰是初老的我们,是成长后的八零九零,是不再年轻张扬的我们,是可以在平淡生活里安然处之的我们,是依然迷茫却渐渐坚强的变成大人的我们。
我们不再偏执,不再倔犟,不再叛逆,我们温润如玉,过着属于普通人的每一天,温暖,恬静,顺应自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告别“安妮”时期的过程,我们终将变老,但精彩过,就了无遗憾。
愿自己偶尔能拥有静静发呆,心无杂念,一心一意的地方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