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有意义吗?
事实上,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对历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对历史的观念第一次产生了变化,从而带有了一点历史虚无主义的色彩。其一,我们认为,大量的历史是失真的。时间的流逝会带走事实的真实性。当一件事成为历史的同时,它的客观性也就消失了。当事实被记载时,它必然是带有记录者的主观色彩的。令我们感到失落的是,历史往往是胜利者写就的,历史的记录,永远摆脱不了人的主观性。在我们看来,带有偏见的史料是既不应该也不可以进行过分的解读和研究的。其二,我们认为,真实历史的重要性远远不如虚假历史的影响力。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地位和重要性确实不容置疑,在与史料的相关性方面,却是典型的“七假三真“。然而,作为普通的人民群众,接触了诸多小说的衍生产品之后,在讲到真实的三国时,能够脱离《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影响而保持真实的人又有多少呢?真实的历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无数的孩子们被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所吸引时,史实中的孙权又该作何感想?当懵懂的青少年被三英战吕布中吕布的勇猛,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和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云的英姿所折服时,他们会注意到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吗?当这些虚构的事迹被人们铭记于心后,真实的历史又该何去何从……一次次的失落和怀疑,让我们对历史的兴趣逐渐消磨殆尽。
学历史真的没有意义吗?
我们想,可能不是的。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如此想来,学习历史的过程就像是读取先辈记忆的过程,作为后辈,我们们或许看不到先人,但我们们可以通过学习历史的方式,从他们的一生中窥探成长的过程,学习他们用厚重的生命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
学历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我思虑良久,仿佛有些头绪。第一:以史为鉴,可以指导我们们的决策和行动。第二:以史为力,可以增强我们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以史为纲,可以界定我们们的思想和行动范围。
第一,以史为鉴,可以指导我们们的决策和行动。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愚蠢的人用自己头破血流的教训当作经验,聪明的人用别人头破血流的教训当作经验。把先人的故事经验为自己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历史人物从来都不单薄,他人对其好坏的界定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值得我们们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从历史故事当中寻找经验,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吸取前人的教训,摸索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或许才是我们们学习历史的要领所在。第二,以史为力,可以增强我们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们的自尊和自信,来自于我们们的底气。而我们们的底气又从何而来?我们们的阅历。然而,人的生命实在有限,我们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错误都犯一遍从而从中吸取教训,因此,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我们们通过别人的人生增长阅历的过程。第三,以史为纲,可以界定我们们的思想和行动范围。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地图上的暗礁是前人的经验,历史中的失败是后人的养分。在历史的不断更迭中,后来者总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观察世界。难道我们们一定要重复先人的失败吗?难道我们们一定会误入已然踩满脚印的歧途吗?不,我们们可以避免。学习历史后,先辈们思想的终点就是我们们思想的起点。我们们不必重新开始,我们们可以读取“存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本身,也像是历史的化身。师和史,密不可分。据《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千年之前,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现在,习近平主席在学史教育中也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千百年来,诸多大拿们对历史的重视,或许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引用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的一句话:“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记不起历史上那些事件的具体内容,但我们相信,那些曾震撼我们心灵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烙印。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前时,它们会以“直觉”的身份重新出现在我们的思绪中,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给予我们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