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正确,指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无需再讨论其合理性。比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诚信为本… …只有人格极其不完善的人,才会去挑战这些东西。
所以,废话就是你拿这些价值观按照圣人标准去要求他,他嘴上服了,心里不认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因为你也做不到!说了跟没说一样;或者你拿这个价值观鞭策他,不断降低他的自尊水平,然后导致被教育者的反弹,最后你生就给他给逼成了那样(因果关系搞反了)。我想起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有个习惯,吃饭很慢。在我爸妈那代人看来这实在难以容忍。我妈为了改变我这个习惯,她选择讲道理,从吃饭慢推理到我整理不好房间然后顺势借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名言,最后推导出结论:这个习惯不改,我这辈子可能都没多大出息。道理是讲透了,但是在饭桌上听这些,哪还有心情吃饭,饭包在嘴里打转就是难以下咽。十几年都如此,吃东西的动作就成了习惯,都要在嘴里转三圈再咽下去。行为就这样被教育者或者环境塑造出来了,而不是叛逆或者我故意跟爹妈对着干。
正确的废话,就是你分析他任何一句话,都是对的;但是,要怎么操作?尤其在教育这个重灾区,教育者容易带着居高临下的气场说“正确的废话”,语言暴力就这么产生了。没错!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在教育中,说“正确的废话”,就是暴力!这能够很合理地解释教育当中让人无比抓狂的难题:为什么孩子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原因很清晰:这是人在面对暴力时做出的自我保护行为。
有人想反驳了,你既不让打骂,又不让讲道理,那我不管他总行了吧?不行!不指导同样带给孩子危机感:“没人管就意味着没人爱,那我非得搞出点动静,看这世上谁在关心我?”另一种叛逆产生了。所以叛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过度指导产生的自我保护,另一个是缺乏指导造成的无知。
那怎么说话,才不叫“正确的废话”呢?答案是:说感受。我再举个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还有个习惯,在每次洗完澡,就会立刻把浴室收拾干净。我原来没这个习惯,我老妈也抓狂了很久。但这一次,她无意中用对了方法。她对我说,我每次看见你用完的浴室又湿又乱,我心里感到很无助,因为妈妈这么小的请求你都没做到。从那以后,我每一次洗完澡,都会浮现出妈妈给我说这番话时的无助感。我知道这种感觉不好受,我不想这么折磨她,所以我改了,并且养成了习惯,不论去哪个浴室用完都要收拾一下。
所以,仅仅说感受,就能够恰如其分地起到指导作用并且帮他塑造正确的行为。而不是去讲道理,更不要质疑,指责和评判孩子。改变观念,不去说“正确的废话”,你就做到了以尊重和信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