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 与女性相关议题的怪诞之处:我们将女性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社会的进步,但悖谬的是,女性议题并不一定与社会进程同步,有时甚至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
要点2. 新技术革命(如生物技术和数码技术)正在整体地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球劳动力结构,进而也改变着人类的*性别结构和性别想象*。
比如有句话说“在网络上没有知道你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类似的,性别也只是一个标注(不在乎真身),我们都是cosors,选择成为某个性别的扮演者,并不断*自觉地强化*性别的刻板印象。
要点3. 独生子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性别区隔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演变为”望子或女成龙“。
要点4.当网络社区将社会隔为某个社群、某个饭圈,而彼此之间有相互隔绝的时候,整体的性别想象、性别文化、性别生存也在改变。一个有趣的文化例证是*腐文化*。
腐文化溢出了腐女圈,进入到了主流文化的生产之中,女性逐渐成为视觉媒体消费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成为*观看*的群体。这种变化,与其说是凸显女性文化主体,不如说是凸显了一个性别流动和性别混响的欲望空间。
要点5.可能性与危机并存:新技术革命提供了性别流动和性别混响的可能性,同时也加剧了性别内部的差距,生产了大批“社会结构性的弃民”。他们在全球的生产结构中成为过剩劳动力,而新的区隔和放逐过程开始发生时,所有古老的歧视和偏见结构将再一次被启动—换句话说,阶级、性别、种族、地域、年龄,所有传统的权力结构将成为这一放逐结构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