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即墨有个女儿村,是在我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经常把这个女儿村同《西游记》中的那个女儿国联系在一起,觉得女儿村里一定全都是非常迷人的美女呢。
第一次走进女儿村,是一九八九年秋收之际,当时市里组织参观移风店镇秋作物收获机械化作业,我随领导一起来到了这个让我心仪已久的村子——移风店镇女儿村。
说起来可笑,一走近女儿村,我便被一大片一大片的绿云一般婆娑的“水竹”所吸引了,走在长满齐腰深“水竹”的田间小路,手扶着一片片黛绿色油油亮亮的“竹叶儿”,看着眼前这片至少也有五六百亩的水竹,心里想啊:谁说只有南方可以露天种水竹,我们北方不是也可以种出如此郁郁葱葱如此婆娑美丽的青青翠竹吗?农民们种植如此之多的水竹都将销往何方……于是,我悄悄问司机王云君,谁知王云君听了我的问题,惊讶的眼睛瞪得比一百瓦电灯泡还大,本来他就是一副破锣般的大嗓门儿,这下更使劲儿扯开来,生怕满地的人们听不见似的大声呕吼了起来:哈哈哈,你真是个潮巴郎子(痴子的意思),就你还能当秘书啊!镇党委兰书记闻言回过头来笑问何事,王云君更来劲儿了,拉着兰书记的手把他那张“大驴脸”(形容脸很长)笑得通红,笑得他竟然上气不接下气儿了:兰书记,你的这个陈大秘书真给你壮脸,他竟然连姜都不认识,愣说这是“水竹”,你说能不能叫人笑掉大牙?兰书记也笑着开起了玩笑说,这事别往外说了,要不然小陈的脸就没地儿搁了……
说实话,我自从毕业到参加工作,没想到会丢的如此大发,亏自己还是农村生农村长的土孩子呢!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即墨东部属于丘陵地带,人多地少,水利条件也不足,所以我们东部农村都是“以粮为纲”,蔬菜类作物种的稀少,即便是农民有一点自留地,也无非种一些土豆萝卜大白菜之类,不用说生姜了,就连芹菜都成了稀有之物呢,所以从小到大,不认识姜的苗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女儿村,位于大沽河岸畔,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朝廷大员来即墨视察时,见村里的男子不分老幼青壮,都自发到大沽河上护堤防汛去了,村子里只有妇女们持家农耕,心里甚为感动,于是发出了一声慨叹:沽河当为龙之门,祥瑞普降女儿村。就这样,女儿村的村名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说起女儿村的生姜,那可是大名鼎鼎享誉四海呢。
移风店真是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自古出了些个好东西,不说大沽河的鲤鱼大沽河的虾,你听一听这首儿歌就知道了——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小月河的萝卜龙头青,七级的西瓜一弾就崩。湍湾的紫蒜火了京城,女儿村的大姜贡朝廷……据说女儿村缘于大沽河水的浇灌以及独特的沙壤土地,种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而且这里的生姜因为姜太公“沽上钓台”垂钓,日日品食神情气爽,又因女儿村的姜金黄白嫩芽头赤红,其状好似一座座紫气祥光萦绕的山峦,因此姜太公谓之为“金玉祥光”,一时间名声大震,被历朝历代钦点为朝廷的贡品。女儿村的生姜给朝廷进贡时,连苗带姜一片叶子都是不可以弄丟的,因为朝廷取的是“金玉祥光,江(姜)山一统(丛)”的大吉利呢。
女儿村的姜牛啊!那一年正值生姜采收的季节,市委宣传部组织百村新闻调查,我又一次来到了移风店。一到移风店,就急匆匆赶到了女儿村,见兴高采烈的男女老少正在兴高采烈的采收生姜,那火辣辣的场面使我终生难忘。你看哪——雄壮的汉子光着膀子,挥舞着三齿或者四齿的镢头,镢头起落间,一道道白亮亮的光在闪动,一镢下去,就是一大块宛如汤盆儿般大的金疙瘩;年轻漂亮的姑娘媳妇儿们,喜鹊一般叽叽喳喳,用一双白嫩嫩的手儿麻溜溜儿掰下高高的枝苗,轻轻抚摸去泥土,满地就铺满了黄澄澄的金疙瘩;老人们傍晌儿的时候,提拎着香喷喷的饭菜,牵着孙子孙女健步如飞的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了地头上。谁家踽踽学步儿的小孩子,穿着红红的肚兜儿,燕子一样飞过来,咧开没有几颗牙的嘴儿笑着抱起一大块新姜,刚挪动几步儿,就被胸前的大姜块儿压翻在地,引起了满地前匐后仰的笑。远方慕名而来的商贩们,迫不及待的开着加长的130来到地头儿,把车厢挡板驾的高高的,恨不得把整个女儿村的生姜据为己有方过瘾哩;水洗厂里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气象,输送带欢快的来回转动,淋浴式的水洗喷头这么一淋,一块块活新活新的生姜,就像一个个恨不得抱起来狠狠实实亲上一口的小胖孩儿,跳着蹦着贴上了红红的商标……
女儿村的大姜啊,收获的季节又要即将来到了。
夜里,做了一个梦:女儿村的姜田里呼呼拉拉涌来一群远远近近的城里人,呼朋唤友扶老携幼,齐刷刷扑进“水竹”丛里,争先恐后掠夺般的把一片片姜儿据为己有。远道儿赶来的商贩一看大事不妙,纷纷拿起锨镢扑进了地里……皇帝的女儿自古以来就不愁嫁!
女儿村的父老乡亲抱着金疙瘩笑眯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