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终于过去了,我可以谈一谈罗老师了。
李笑来老师说过:双罗。罗永浩和罗振宇。这次罗振宇被推向风口浪尖,我一介草民,怎么也没料想到。
那时候知识付费还没挂起狂风,还没有席卷大地。很多课,都还是:1元收听,1元查看,免费收听。那时候是2015年,我说,别回头涨到200,300了。一语成箴。
随着一篇篇你们没见过的,没听过的操作开始上线。很多人抱着学习的好奇心,去加入社团,去屯课,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去上。上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这不废话吗?10000小时理论难道仅仅是摆设吗?学会什么技能不需要时间,大把大把的时间?)
今天早上,有个前辈说他现在40岁了,按照活到70岁计算,他每个月读四本书的速度,每年读48本,一共还能读1440本书。我吓得不敢再乱买课,瞎报班了。静心修炼来的重要。
还有,所有的东西一换算成具体的数字,你之前的错觉(觉得慢慢来,来日方长)就会变得很脆弱,变得不那么让人愿意接受了。
我说这些,不是赶紧劝人跑去读书,而是,为毛啊?为啥要读啊?得到的专栏,我买过,里面的很多知识都是“新的”,至少对当时:只读书,读了什么,怎么才能成体系?满脑子官司的我来说,专栏里,会有很多新奇的解释,新奇的知识分享。给你把读的书用起来。
还是那句话,他说的对吗?对。你知道吗?不知道。他说了之后你知道了吗?知道了。
那就行了,你知道了,找到方向了,为什么要骂那个人?要是他说的都不对,你为什么在起初觉得很对?这个很矛盾,我不理解。
而且,从罗振宇老师的公关的话语里,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信息:不再致力于开发新客户,而是致力于维护好老客户。
我看到了两个信息点:1,有的知识付费的作者要混不下去了(老罗带头探路,暂时踩坑),想要做最后挣扎,能捞一笔是一笔,所以,现在你打开公号文章看看,直接拉到最后几段,卖广告的一批批的。2,2017年,知识付费的光环肯定要减弱了,能留下的,都是客户“真需要的”。淘汰的,就是当初想方设法“套路的”,让人觉得交智商税的。
知识付费更让我坚定了一个看法:许多新书,都是老书的整合,许多观点甚至都能从《论语》里找到,只不过,做事儿的那个人,怎么整合的,还整成功了。我想,这就是我要学习的。知识付费,从你接受教育开始的那一天起,就以不同方式出现了:学费,课本费,学杂费,现在多了:咨询费,别人的实战费(别人做了,分享给你),别人的营销费(攒的课,交的钱)。将来还会继续,因为我坚信:焦虑产生不了别的,就能产生炮灰,然后,炮灰养活一批不那么焦虑的人。
我不敢蹭热点,怕有粉丝跑过来看,因为,我好多东西只写给自己看,就像当初预测ofo共享单车那样,我只等待结果,所以,只能在大家都不太关注了,发表一下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
最后来一句话: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国人那么多,随便一小撮,就足矣你用百万去衡量了。
受众+人群,基数足够大就行。
所以,我有时候在得到里,看到一个观点,就觉得受益匪浅。
一个走错路的领路人,也是在路上实践的人,你怎么能埋怨他带错路了呢?没人带路,自己乱跑就一定很好是吗?
举例子吧,我还能说明白点儿
比如说:某个人提出的观点如下:裂变。起初你也许不是特别懂,啥意思啊?可能会跑到知乎去扫盲,读了几篇文章你就看懂了,然后,你才觉得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意思是:如果从来没有听说那个新的观念,你也许到最后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什么叫智商税?我举个栗子。
某公号作者,说他靠写作赚钱了,他其实是靠给别人搞金融发家的。写了别人不太知道的比较详细的信息,吸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他说他靠写作赢了。在我看来,这叫智商税。他嘴里的写作,应该改名叫:营销成功。你学不到什么的,学会的就是:营销。(我不是贬低营销,我是想说,真的写作不是这么个打法)
说多了招恨,苍天,我可别火,会有人组团骂我的。
我是饕餮思文,如果有想转发或者有什么我要改的,请随时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