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暑假回家,我一般都把计划定的非常完美,今天两页,明天做三页,最后一天做一页(真是完美的计划),但结果是,我几乎90%都是上学前一天疯狂补作业。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拖延症!
我很早就知道一句话,知道完成比完美重要,但是知易行难,具体该怎么克服呢?
一:反思公式=方向*方法*人
我在反思的时候,都会套用一个反思公式
结果=方向*方法*人
对应到完美主义的拖延症我也会对应分解到:
1:方向上,是否事情本身不爱做,是否是错的,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
比如小时候,那巨多的暑假作业!直到我看到我小侄子的课程安排(还没上小学),发现以前我真是太矫情了!
我属于一直是不爱写作业那种,因为我觉得写作业实在浪费生命,因为认真上课了,掌握了核心知识,作业只是检查掌握程度的方式。
但是,一般老师都喜欢留超级多的作业(我不反对题海战术,但是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进行最小化训练,不是为了让孩子完不成),在我看来就是吃透一道题以后,之后类似题目就是和出题人的文字游戏。
所以一般写作业,我一般有两种状态:
第1种,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回家后,我妈总觉得我从来不写作业。
第2种,拖到上学前晚上七八点,然后加班加点完成
记得小学五年级,我在开学前三天时间,把暑假作业补完了,每天挑灯夜读到12点(没办法,作业量实在太多了),我妈那时候才觉得我是认真学习的(好吧,我只是为了避免不写作业挨罚)
2:方法上,要么这件事太复杂,你不会干,一直找不到方法。
3:人上,是否因为自己的懒惰(懒惰是人之本性)
所以针对以上三点,主要在最有可能改进的第2点努力,对应的方法我称之为拆字诀。
二:克服拖延症,拆字诀
坚持最小化的训练,才是瞬间完成的核心。
其背后的原理,是还原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一件事物过于复杂,以致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可以将它分解成一些足够小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这就是哲学上的还原论的通俗表达(解释还是太长了)。
我的理解,就是拆。
比如小时候,特别是男生,喜欢把自己的赛车拆得七邻八落,当拆的一件件以后,也就掌握了核心,然后再装起来(超级有成就感,然后我拆了无数的赛车)。
可见拆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克服拖延症,就是利用拆的原理,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
但是,也不是说还原论没有局限:
凝聚态物理宗师P.W.Anderson说:还原论有将万事万物还原成简单基本规律的能力,但没有从这些简单规律重建宇宙的能力。在每一个复杂性的发现层次中都呈现了全新的性质。
高手和新手的差别就在于使用边界的明确,任何方法都会有局限,千万不能拿着锤子,看谁都像钉子…
三:拆字诀用在生活上
分别以我实践过的跑步,做菜来说说,如何通过最小化训练法,来化解看似一件复杂的事情
1:跑步,每天1㎞跑步法
大家都知道跑步很重要,很多人都会看到朋友圈跑步打卡几公里几公里,厉害的动不动十几公里。我以前是个特别不爱跑步的人,我就好奇他们为啥跑步跟刷牙一样…
后来我知道他们也是从1㎞跑步开始(甚至500米),叫做每天1㎞跑步法,讲跑步分解到最小单元,让身体还没有来得及反抗呢,就已经结束了。
我到现在都在践行这种方法,只不过会从1㎞往上加,最重要是把跑步变成刷牙一样。
2:做菜,买-洗-切-做-摆
据我奶奶说,我不到十岁就自己下厨房做菜了,可见对做菜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我会把做菜拆解为买-洗-切-做-摆(为此厨房的用户体验设计也要按照此流程为主,具体可参见文章:本田直之的懒人哲学)
一个合格的吃货,不仅要会吃,还要会做。
买的核心,是挑菜,比如最重要就是食材的新鲜。
比如之前去舟山玩,吃的海鲜觉得超级好吃(虽然做法很简单),关键就在新鲜。
切的核心,是刀工,不同形状决定接触面积不一样,会影响最后的口感。
比如要做入口即化的红烧肉,刀工上,需要改刀成正方的麻将块,增大接触面积。
做的核心,在于不同食材的不同做法,最常见的就是炒,八大菜系的技巧都不一样。不同的食材,就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我最喜欢红烧,一旦掌握了红烧肉的做法,基本那些类似可以红烧的菜,我的做法步骤基本类似。
四:总结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知易行难。
具体做法就是拆字诀,把任何事情拆到身体还没有反应过来,然后进行最小化训练。
一切反人性的事情(因为一半都是有好处的,比如学习,锻炼,投资),都可以运用拆字诀高效解决。
在外人看来,你超级自律。
在自己看来,只是跟刷牙一样。
原创100天100篇之9/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