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准备写这样一篇文章时,我在开头就表明,我要蹭一下这种热点,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登上首页。
最近一个月陆续看到有作者表示,自己用心写的文章,没人看,心理不好受。所以呢,我就跟着这个感觉,也写一篇自己的看法。本来我就是四处看看,发表一下言论,谈谈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发现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一吐为快的愿望。 好像许多问题都是诸多因素混合而成,没法单一而论,大多人都是盲目而向钱行。
我作为一个经常会反思自己思想的作者,越来越能够清楚的明白,被一个三观不和的人所喜欢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所幸我粉丝不多,关注我的大概是皆因我的思想独特。
我得为此言论作出解释,我一天比一天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进步,我对这个世界理解的越多、看到的真实越多,我便更能够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和不足,就像我准备写成长篇的《双面人》,我狂妄的断言,在简书不超过五个能理解这种复杂的感情。我不是在忿忿不平,想想便知,这一群盲众怎么会明白我想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手法表现儿童教育、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
一个八零后不会理解,一个零零后难以理解,好像只有九零后这一代群体能够有一小部分理解我思想的一个角落。这个阶段是一个尴尬的时代,没有八零后受过的艰苦,没有零零后的洒脱,就是迷茫而又不得不抗争着,为难以成功的事业、虚幻的爱情、满含期盼的家人的目光而努力着,一边在肉体上承受着劳累,同时又在精神上受到折磨,迷茫而又得过且过、想逃离却被死死困住,然而偏问被什么困住,却像解释不清的谜团,混乱而繁杂。
在中国,留守儿童是一个大问题,在特别偏远、贫困的地区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而感到哀伤,他们常有感动。在富裕的城市不会有,他们是情感上的失落。而在这两者之中夹杂着一个既不算贫穷到忍饥挨饿的地步、也没有富裕到不愁吃穿。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还去那么久,长期的情感和物质的双向缺乏,随着长大越来越能感受到情感上的失落和不幸,既不能像城里富裕的孩子那样挥霍钱财,用钱来填补情感的失落、也无法像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一样,很容易幸福感强烈。这种问题表现在步入社会后,面对社会人际关系、未来的男女关系、和朋友的关系中都表现出过分的孤僻和冷漠,甚至拒绝别人走入自己内心,因为那里如此不堪,怕被嘲笑、不被理解等诸多感情,甚至可能产生对自己命运的怨恨,然而怎么解决这些?这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我想,当今社会这些可能还没被过多注意到,然而这个“留守儿童”问题早就被那些敏锐的专家发现,这是一个多因素、混乱、复杂而又矛盾的综合因素导向问题,虽然有人早就发现了,但对此却没有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情况越来越真实的让社会感受到、感受到这问题不会永远沉寂,终有爆发的一天。看看那些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的人呐,不是只有穷人,也有才华横溢的人。不被人理解是多么可悲啊!那些站在高楼上,准备一跃而下让世界震惊的人,在起跳那一刻也许有一种“笑看天下苍生,世间可有一人懂我”的悲凉。难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真的无一人懂你?有还是有的,只是太难发现。
或者你后来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不过是利益和各种复杂的关系阶层,你已对此厌倦,厌倦繁杂的社会交往,厌倦别人“别样”的目光,天知道你为此承受了多大的委屈和痛苦无人可诉。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你看不看我的文章?
我精神傲慢的以为,被那些三观不和的人欣赏其实可悲,像是对牛弹琴都不如,古时以此比喻,然今时人类已能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可以让动、植物更健康的生长,而这些三观不和的人只会断章取义从被误解的、你的思想中取出对他们有利的一部分来“充实”自己,请你告诉我,这不是最大的可悲吗?
因我曾深切体会到种种痛苦对于我之折磨,所以对痛苦的体会尤其深刻。曾断断续续在网上开导过不少人,不知成效如何。
我也绝非圣人,能力有限,领悟多少,得看自己造化。
但我的核心思想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信仰并且领悟爱的真谛,仅此而已。如有疑问,尽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