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们潜能发掘营迎来了拆书大家,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他给我们分享了如何用拆书法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开始,赵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许多爱学习的人的一直都存在的困惑: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了一大堆的知识之后,你却还在原地踏步,丝毫不见成长的迹象。
而我们通常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一直在强调升级“教”,升级教的技术,教的工具,教的场地等等,
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就算教这边升级的再高,如果到了学习者那边是乘以零,结果还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赵老师通过总结在他以往在企业做培训的经验后发现和强调,要比较好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个困惑或者问题,升级“学”才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那是如何做到的呢?
赵老师提到了他们拆书帮中常用的办法之一便签学习法,拆书中的内容为急用,以自己为中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通过学完过后及时用自己的话,用词精当的,逻辑清晰地重述学过的知识,以争取达到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通过描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和书中知识所要传达的知识相同相类似甚至是相反的经历或经验来达到将知识内化,化为己用的目的。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应用知识,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RT原则,我们的行动是否能拉近我们与规划目标的距离,是否可以或者已经开始了行动,谁,在哪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采取的这些行动,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动他人做得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行动能够显性化吗
在整理相关的信息的过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明确这些知识的运用边界,而不是学了某个知识点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之后马上就用。而是三思而后行动,凡事多问几个问什么。
比如,有没有和这个知识点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知识点的实例,如果要这样做,我得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它是不管用的,在自己以往的知识库中,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或者差不多的信息,甚至可以多问一句,其他领域/行业/作者是如何看待类似问题的?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集在哪里?
凡事都要问个明白(前因后果)
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这个信息来说很重要?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者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倘若我们依照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与此相对应的,如果我们不这么做的话,后果会是什么,我们如果不改变的话,问题有多严重?
经过一番看似杂乱无章的回答和梳理之后,渐渐的,你对这个知识的认识会更深刻,更进一步,而它也不在是躺在书本里面的零零星星的知识点了,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化为了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能力的提高和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