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一、当前课程改革问题
缺乏立体的、系统性的结构变革
课程内容机械封闭、远离社会生活
过于固化,不能适应学生发展变化。过于统一,不能适应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
改革机械单一,缺乏课程内容的改革,缺乏学科之间的横向跨学科的改革,缺乏灵活弹性和活动自由。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历时五年,设计出明德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及课改路径、课改方案。重点实施“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模型重建”。
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改进。以教研组、年级组、学部为单位申报课改项目
三 课堂模型重建
课程谱系三个层面:
国家课程,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
学校课程,选修课程(生本化建设);
特需课程,研修课程(个别化服务)。
课堂模型建构
1. 课程内容重构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开放办学的理念
“社会模拟”和“社会进入”两种课程方式。社会模拟包括:初级模拟(传统服饰、模拟市场)、高级模拟(模拟制造、模拟银行、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
明德特色的海豚币。奖励在活动开展、学科学习、体育艺术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兑换学生想要获得的机会、时间等。是一种学生评价奖励手段,用模拟社会的方式达到相关的教育效果。
社会模拟:将社会中有意义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过程、社会机构的运作模式等引入校园,进行教育化的处理,让学生在校园里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社区社会调查,分成初级(走访考察)、中级(考察前要学习)、高级(考察后项目研究),方式包括:文化考察、乡村调查、参加劳动、访贫问苦、结对帮扶等。
走进国外学习方式包括:文化考察,进入课堂,结伴同龄
2. 学科重新组合
以主题为组“红树林课程”(语文、数学、思品、英语)
初中 “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语文、历史、思品), “湿地研究”课程(地理、生物、化学、物理)。
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面向问题。面向生活、关注社会、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着眼于未来。
3. 课堂模型重建
课堂教学两个极端:或不讲规律、不讲规范、不讲效益,或课堂固化、模式刻板、缺乏弹性。
“课堂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理论假设
批判性思维、际教育评估
教学目标要素:行为目标——水平要求。
理解迁移要素:还原背景(回归原点)、原型变异、思维可视化。
评价环节要素:多维反思、矛盾质疑(批判辩证)、动态视角
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不同,将行为目标、思维可视化作为基本要素
课堂模型既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也避免刻板机械的;既展现教学自主,也体现教学规范。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