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了《罗辑思维》古典代班的那一期,我听完之后收获满满的。因为是昨天看的,所以我现在不看原文,尽量凭借自己的记忆,说下我印象中最深的几个点。
第一个,复原力。之所以说它是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因为我最欠缺的。复原力,是指人在经历挫折失败的打击之后,能迅速恢复状态的一种能力。文中短短数十字,在现实操作中,却蕴含着多少血与泪。我自从出生到现在,经历过的挫折与失败,程度不比常人大,却也自认不比别人小,算一般程度。但即使是“一般程度”,现在回想起来,也是百感交集。当然,这与我本人的心态,也是有联系的。
知道了复原力的重要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增强自己的复原力呢?我仔细思考,得出两点:第一,改变对困难挫折失败的看法。其实现在回想过去,之所以在当时觉得无比难受,很多程度上,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对你的反应是即时的,但个人成长的反应,一般是“润物细无声”。人总是倾向于看得见的事物;第二,连续不断地,低成本地试错,同时也要连续不断地试对。试错也好,试对也罢,这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主动。回想过去经历,因为比较被动,从不主动试错,然而生活长路漫漫,你自己不主动试错,总有被动试错的时候,因为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又因不选择本身的确有一定回避试错的效果,所以你出现错误的频率,变得稀少。或者说,你觉察到自己失败的能力,变得迟缓。所以,“偶尔”的一次失败,我觉得打击很大。但因为是“偶尔”(但实际是自己在失败而不自知),所以就认为,自己没必要为这偶尔的失败做好准备,于是居然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大部分还是成功的嘛。而“试对”本身是建立在不断试错之上的,何谓“试对”?,是指经历大多数试错之后,我们暂时的找到相对比较靠谱(或者说没那么离谱)的事物。这就像我们买衣服,你逛完了所有卖场,虽然不能保证你买的就是最便宜的,但你至少能买到在这个区域里最便宜的吧?而买了这件衣服之后,不管性价比如何,但至少你不至于光着膀子吧?“试对”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作为生物,还是比较喜欢令人兴奋的,令人感到成功的感觉,一旦有了试对的经历,那种成功的感觉,也会转化为你内在的驱动力,为下一次试错前的试对,打好结实的基础,让你你不至于在试错面对“光着膀子”。
第二,世界观。文中最后讲了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说实话,从个人成长扯到世界善恶,我目前就知道古典算一个。其实,只要是主动去看《罗辑思维》的人,我觉得至少他是对未来抱有一定程度的乐观的。要不然,早就去happy了.确实,世界是善还是恶,这个古老的话题,容易被人忽略,但也永远不会过时.这也是主动的基础,不相信善,那你面对一个周遭都是害你的世界,你又有什么可能去主动地接触它呢?古典老师在他的订阅专栏《超级个体》中,提过“每日三件事”的做法,其中有一个小确幸的概念,我觉得是将悲观性人格转换为乐观性人格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每日写下自己当天觉得小小的满足,小小的幸福的事物.看似简单,但我实际操作起来,对我这个悲观型人格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曾经试过想来想去,都觉得这天没啥东西是我觉得比较满足的,最后只能写自己当天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将一个在索马里无偿救治的妇女,并以此对比自己的生活,强制性要求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美好,世界上还有比你更惨的,知足吧!".你看,我都悲观到要拿别人的痛苦与自己的对比,才能让自己有一点小满足.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都有第一次.在这里,我觉得可以改一改了,改成"凡事都有试错".只有试错才能让你更清晰地知道事物本身的特性,而不是让你脑中的想法空飘飘的,不着实地.而且试错可不是只有"第一次""第二次"那么简单,很可能直到你那巨大的目标完成之前经历成百上千的试错,才有可能稍微靠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