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城里人一直羡慕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现实却很骨感,青山绿水之地玩几天倒是悠哉悠哉。一旦久居,就必定有心慌之感。
几乎所有的发展机会都在城市。小城市小发展,大城市大发展。这是因为人口密度和素质已经成为地区经济活力的基础。人口密度越高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发展越快人口增长也越快。这种态势互为因果,工业化才如此成功。否则,人类早就掉入“马尔萨斯陷阱”了。
城市化对个体带来的最大压力是什么?当然是房子!是的,购房才是家庭经济压力的主体。房子已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处所,它已然成为了一种保值赠值的资本品。劳动收入是跑不赢资本收入的,经济学家早有定论。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化以后,劳动本身相对于人们的资本积累,自身发生了“贬值”。
冯晓琴嫁给顾磊,被顾家人认为“计算多,爱情少”。可在一线城市谋生,又有多少人不算计呢?顾磊窝窝囊囊,胸无大志。冯晓琴觉得指望不上,想到小老虎的前途,她还是不屈不挠地逼着老公考会计证。她把买房的期望寄托在小姑子身上,因此,姑嫂间明枪暗箭,你来我往。
都说:“家里有房,心里不慌。没车没房,结婚就是“耍流氓”…”,是不是很变态?上一代人很难理解现代年轻人的焦虑。我们国家的租售比还是比国外低的,说明,房子已不仅仅是“刚需”,而是“超刚需”。存钱的传统观念已然被通胀产除了,房子保值、增值功能深入人心。
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有实力在市区购房呢?也确实有,顾清俞就是有大房子住,还惦记买房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她与弟媳妇斗智斗勇,居然在心眼上也没占多少上风。
顾清俞倒是不舍得帮帮弟弟,她母亲死前把弟弟托付给了她。可她的小算盘恰恰是看上了能干的弟媳,母亲和她奶奶都被照看得好好的。弟弟买不了房,儿媳就只能和两位老人住一起,不仅洗衣做饭,做卫生,关键是比顾外人放心多了。作为职场精英,她是没有精力顾家的。
姑嫂矛盾日渐公开,一天,顾清俞私下里告诫弟弟“早做打算…”,不想被门外的冯晓琴听到了。她气得摔门就走,胖墩墩的顾磊急忙赶去拦,他是怕老婆的。没想到拉扯间跌下了楼梯,邻居正好放了些玻璃。结果扎破脑袋,医院也没能抢救过来,人就这么走了。
冯晓琴没了老公,自己在婆家的地位极其可危,连她儿子都怕妈妈被扫地出门。但事实上,顾父也有担心,万一冯晓琴改嫁,他刚刚失去儿子,这下连孙子也保不住了。
冯晓琴购房梦彻底破灭了,每天都得出去送外卖,才能养着儿子小老虎。姑嫂关系因顾磊的意外死亡更加对立。在顾家蹭住的妹妹也更有压力,吃饭都不敢上桌。可又没有能力在外面独立租房。
房子就是一种尊严,寄人篱下的窘迫,让她们姐妹俩倍感压力。冯晓琴就是遇到电梯停电,也不得不爬几十层的高楼,为了不得差评,她这个“快递孩儿妈”好不辛苦。每天回到家里,依旧要忙东忙西,不停地操持家务。
婆家房子大,老公在时,她在婆家操持一切家务,照顾老人,自己倒也心安理得。老公走了,她还拉着妹妹一起住婆家,自己都有能赖一天赖一天的感觉。血缘和婚姻不同,冯晓琴在居住方面,反过来要靠自己的儿子。再无此前动不动就出走的“嚣张”,这就是房子与尊严的关系。
海漂冯晓琴一路走来,告诉我们房子到底是什么。它不仅有物理上的意义,也在精神层面涉及到尊严,甚至在血缘和非血缘间产生那种无形的相互作用。
冯晓琴本意是追逐安全感,但搞坏了关系后,反倒失去了安全感。不知接下来她如何摆脱困境,她自己是没有这方面经济能力的。看到这里,一线城市的裸婚女性是否会感到脊背发凉?
注:配图来自网络,仅文字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