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冷风冷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懒洋洋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儿时放寒假快要过新年的气息,却又少了儿时临近过年时的欣喜若狂。
带着这微妙的感觉不由得想起儿时的年味。
小时候,每每临近过年的前10天左右,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买新衣、备年货、大扫除……
妈妈会趁墟日时给我们兄妹三人准备过年的新衣服。记忆最深的就是妈妈总是给我买红色的新衣服,用妈妈的理解就是过年要红红火火,期盼明年有个好兆头。买新衣的钱都是妈妈辛辛苦苦利用农闲时帮别人打散工攒下的。
买好的新衣服放好,到除夕之夜才能穿上。
备年货是个大工程。
年货大概包括:肉类、糖果、水果、对联、鞭炮……
一年当中,去赶集最密集的要数年前这十几天。小孩开心,三天一个轮回赶集,因为年关将近,可以肆意跟着大人去赶集购年货,少点儿干农活。大人却闹心,一年到头的积蓄在这采购年货中眼见减少。每到年底,爸妈就在头疼过年的开销,总想过个好年,给小孩买好吃的、好穿的,可是,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地到处都是物质匮乏。解决温饱是个大难题。小孩子都眼巴巴的盼着过年能多点油水。
儿时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都要做手工年货。炒米饼、油糍、糖玩、油角,客家人必不可少的手工年货。邻居们大家相互帮忙,小孩子们一起打下手。寒冬里,生着柴火,一伙人一起有说有笑的完成,不时的比比谁的手儿巧,其乐融融。记得小时候,年关把做好的手工年货放在油锅里开炸,都是我和妈妈一起完成。妈妈把花生油倒在锅里等油煮沸腾,我在旁边把糖玩、油角……一个一个的放到油锅里,不时观察颜色,妈妈有经验,一看就知道熟不熟……我在一边帮忙,一边吃,又香又糯的糯米年货,那独特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舌尖上。炸好的糯米年货放在坛子里,要等到除夕、初一才可以随意吃。
每逢墟日妈妈老早就上街备年货,我们兄妹跟在后头帮忙搬回家。苹果、桔子、甘蔗、瓜子、马蹄、糖……样样都得备上,生怕过年时别家有,自己家没有,不体面,苦了小孩,
年关将近大人们都要计划着准备猪肉、鸡、鱼……这些中国年必不可少的肉类。记得年关将至村子里不时传来杀猪的嗷嗷声。
年前的准备工作还有大扫除。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打扫整理一番。那些年,妈妈总是趁天气晴朗时催我们兄妹三个分工合作把家里不多的家具:桌子、凳子、茶杯、锅子……一一搬到家们前的小河里彻底清洗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繁忙的筹备中,令人欣喜、期待的除夕到来了。
除夕那一天,大人们有条不紊的准备着除夕的饭菜 ,叮嘱小孩再一次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同时叮嘱小孩不能在邻居们的门前屋后丢垃圾,否则会被说没教养。
除夕这一天,要忙的事情可多啦!贴对联、做年夜饭是重头戏。
爸爸带着我和哥哥贴对联,要注意对联的顺序、意思,贴在不同的门框上,还要注意对齐,如果贴歪了、把不同意思的对联贴错了,分分钟都会闹笑话,大人们还害怕不吉利。记得那时家里的大门、房间门、猪栏、鸡栏、茅屋都贴上充满希望的对联。一心盼望,如对联所指的一切皆心想事成。贴好对联还要准备酒、茶、整鸡、糖果放鞭炮拜财神爷。
劳作了一年,妈妈尽全力为一家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整鸡、五香大肉、五花肉蒸鱼干、扣肉、清蒸鱼、粉丝腐竹连藕大骨汤、生菜还有难得的可乐。望着一桌子的饭菜不由得喜笑眉开。吃饭间爸爸总会不时的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记忆最深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夜饭有一个习俗,饭菜必须有余,预示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我们兄妹三个迫不及待的冲凉换上新衣服,等待大人们派压岁钱。大人们会事先准备好崭新的钱装在红包袋里给孩子们派压岁钱,并带上祝福语。
除夕之夜每个家里都灯火通明,崭新的对联衬托着,不时传来烟花爆竹声,喜庆、祥和的中国年弥漫在乡村的夜色中。
我记得我每年都是穿着新衣和衣而睡。
到凌晨对着吉利的时晨放鞭炮开大门迎接财神,凌晨的乡村,鞭炮声震耳欲聋,炮竹声声新的一年开始。邻里之间见面相互说着祝福语。小孩不能随便说错话。
吃过早饭,最快乐的时光来临,邻居们大家搬着板凳在屋外谈笑风生,小孩子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比比谁的衣服漂亮、谁扎的辫子好看,成群结队在一起放鞭炮,学骑自行车……总之大年初一是一年当中最快乐的一天。记得我那时大年初一高兴得没吃过饭,只喝汤。因为吃太多好吃的零食了。
大年初一在家里疯了一天,第二天年初二就是走亲戚,回娘家的任务了。
记忆中舅舅老是说外公在大年初二时,早早就站村子的路口里等待妈妈和我们兄妹三的到来。难怪总是在村口就看见外公了。大年初二,家里的媳妇回娘家,自己的女儿回来,家里才平衡,如果那家尽是生儿子的,初二注定是落寞的。所以老一辈总是强调儿女双全才完美。
现在每到年底还是会翻翻挂历,看看什么时候到除夕?可是不会渴望大把大把的零食,不会刻意去准备新衣,倒是在内心最柔软的深处想起儿时过年的点点滴滴。
儿时的年味成为我柔软的记忆。#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