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虽然开始写短篇小说有几个月了,但是我还是如无头苍蝇一般,摸不着门道。只是有一点灵感,会几个破字,随便拼凑一下,便自认为是一篇“短篇小说”就发表出去了。这些文章大多没什么文采,视角转换频繁,语言晦涩突兀,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因此我自嘲地称自己为“一个有灵感而没有文笔的短篇小说家 ”。
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看过《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所以我受欧亨利的影响比较大。他的笔锋大方之中饱含细腻,于情节的铺陈中暗含悬念与铺垫,往往结尾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我开始学习欧亨利的风格:从一开始模仿欧亨利的《钟摆》写了篇类似的《转变》,到以风为线索贯穿全文、结局点出谜底的《穿堂风》,再到关于儿女情长、情节反转再反转的《电话》。用一点点灵感想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再加上一些铺垫、陈述与渲染便是一篇“大作”,我用这个方式写得不亦乐乎。
直到八月初的时候,我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了篇《梦醒春秋》。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情节,但我用了三个场景来描写,设悬念,设铺垫,隐去部分人物名字,希望读者能从三个场景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串起整个故事。这种写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与新奇感,但是视角变换太过突兀,铺垫不够,故事本身并没有交代清楚,反而给读者带来一种隔阂感。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当时我把这篇文章投给了米妖老师,她就对我说:
“一个成型的作品,读者只能跟着作者的笔墨去展开联想,而这篇文章串联在一起没有比较明显的、完整的东西。”
“视角转换多,读者的神经一直处于不停地跟随状态,但是合上文字脑海里并没有明显的东西。”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往往是由读者的初次感受决定的,而作者自己的读后感受往往因个人构思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在多次反复阅读老师的建议和我自己的文章后,我确实意识到一些问题:或许我之前太注重于小说的推理与悬念的营造,却没有顾及到读者的感受。太过追求类似于契诃夫、欧亨利小说的悬念与结尾的转折与震撼人心,反而会适得其反,文章根本无法传达出作者真正的含义。曾经的我只认为情节多次反转、结局出人意料的小说才是好小说,完全将短篇小说狭隘化了。
写文章的真正目的主要分为两种:排遣烦闷,陶冶情操;传递思想。而我想大部分短篇小说作者的目的属于后者。把一个故事讲好比讲一个好故事更重要,也更关键。结局出乎意料却没有思想的小说徒有华丽的外表却没有灵魂,虽平铺直叙但思想深刻的小说依旧值得回味。如何把作者的思想完完全全的展现给读者,甚至使其进入到读者的生活中,才是写好一部小说的真谛。
于是我推翻了之前的大部分叙事思路,重新设计了一条主线来串起整个故事,不再进行视角的转换,最终改成了现在的《梦醒春秋》。虽然改后的文章语言部分有赘余,但是我也加深了对短篇小说的理解,成功跨出了创作小说的关键一步。
谨以此文,记录我创作小说迈出的第一道坎,并特此感谢 米妖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也希望创作的友友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并为此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