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和她年轻的朋友上了地铁后,有一个空位子她不忙着坐,而是替朋友找位子。见朋友落座后,阿姨才安心地坐下来。坐下来以后,见对面的朋友被挤着了,就小声地请求朋友边上的乘客腾挪一下。旁人当然不听她指挥,她就笑着嗫嚅:“他们都不肯挪一挪。”
上海阿姨怎么会是《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的妈妈薛甄珠的模样?因为大女儿嫁得好,就带着小女儿去她家顺手牵羊!更不会穿得如打翻了颜料铺那样到处张牙舞爪,瞧瞧她穿上女儿那双裸色有防水台的细高跟皮鞋在无人的弄堂里搔首弄姿的样子,这部剧的编导在打算将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成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时,为什么不能参考一下张爱玲、苏青、王安忆的小说?
凑巧的是,《我的前半生》热播之际,我正在阅读张怡微的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张怡微是生长在上海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时不时会呈现上海风貌,也是必然,比如,之前我读过的《细民盛宴》。遇到写在《细民盛宴》之前的《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后,才知道张怡微对上海的关注,不是心血来潮,以两部作品的写作时间顺序来看,张怡微写作上海,藏有野心,《细民盛宴》明显好于《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不过,两者有共同点,那边是忠实于自己所看到的上海,所以,她的笔下,是中下层上海市民在弄堂里、工人新村里的七情六欲,也就是说,张怡微的上海,就是罗子君成长地方,假如《我的前半生》借鉴一下张怡微小说里的上海阿姨,何至于弄出一个十三点兮兮的假上海阿姨?
《你所不知道的夜晚》,写的是一个工人家的女儿茉莉的成长故事。这个生于1950年代上海建国西路的姑娘,因为妹妹降生双职工父母无暇照顾被送到了她妈妈出生的地方常州,再回上海,家一般到当时的郊外田林新村。“文革”之际,茉莉到市郊农村插队,数年以后寻机调回上海——这几乎是1950年代出生的上海工人家庭的女孩共同的生活道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让她们的人生道路折了几个弯,但她们依然是弄堂里、工人新村里走出来的上海女人(什么样子?参看《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这就是无法撼动的地域文化对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就算是茉莉的妈妈,一个到了十二三岁才从常州乡下到上海进纱厂讨生活女人,在上海生活了数十年后,就成了典型的上海阿姨。这个角色塑造得成功,让我觉得,《你不知道的夜晚》虽然意在描述工人新村出来的女孩茉莉的前半生,但是茉莉母亲,更能代言上海那一群在工厂兢兢业业干活、在家庭巴巴结结持家、在大众广庭之下极有分寸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阿姨们,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描述的我在地铁里看到的那一幕。所谓兢兢业业地干活,从常州乡下来到上海后,恶劣的纱厂劳动环境很快让还是孩子的茉莉妈妈心生恐惧,可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好整以暇地从挡车工做到了拿摩温。出了工厂,她又能好声气地配合丈夫将不富裕但干净整洁的家把控得舒适又合时宜,同时,还能与工厂、家庭以外的社会比如工人新村里的邻居们和平相处,茉莉妈妈才是典型的上海阿姨。
至于《我的上半生》捏造出来的涂脂抹粉、穿红戴绿、游手好闲的子君妈妈,那实在是全国人民对上海误解的又一次为赢得收视率的不善良的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