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杨彝字小常,号谷园。别号万松老人,他熟读子书佛乘,博学多才,诗笔出众。他与太仓顾梦麟反覆诘难,申明圣人之经意,以开学者之感,天下翁然风从,号称“唐市派”。远近弟子执礼从学者无数,仅著录者就达数百人之多。他与娄东二张(张溥、张采)、顾梦麟等三吴名士于1624年在自己的住所凤基园创建文化。因凤基园后院有一小亭叫“应亭”,所以将文化取名“应社”。初为11人,后来应社人数逐渐增多,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三大文化之一。1625年杨彝召集应社诸公会于凤基园,吴中名士联袂相往,人才荟萃,流光溢彩,一时传为文坛佳话,是以唐市之名闻天下。
1629年,杨彝与张溥、张采等人“应社”为基础,联合几社、闻社、匡社、端社等十几个社团,提出“兴复古学”的口号,成立进步政治集团“复社”。一方面广交会友,揣摩八股、求取科名、砥砺品行;另一方面开展有组织有计划以反对当时阉党腐败政治。先后参加者达2255人,范围涉及18省35个州府县。其中常熟县参加者31人,杨彝名列第一,张溥、张采被推为盟主,杨彝为眉目,始终是中坚人物之一。他协助张溥、张采组织、主持召开了复社尹山、金陵和虎丘三大集会。复社声势遍及海内,影响极大,被称为小东林。抨击朝政,影响很大,危及统治者的政权巩固,复社在1652年被清政府取缔。
清军入关南下明亡之后,复社成员产生分化,其中有的人参加了李自成农民政权;有的人参加了抗清义军;有的人专心著述;有的人投降了清朝当了官,失去民族气节。这时65岁的杨彝矜尚民族气节,坚决不与清朝合作,削发为僧,隐居唐市不出,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杨彝精于经史,顾炎武称他为“通经之士”,家有藏书逾万卷,对顾炎武有很大的帮助,顾炎武曾专门写诗《寄杨都昌并伊人三十颂》赠杨彝,其中有“耆依推龙首,交淞奖凤雏”等诗句,明确表示对杨彝的敬佩与赞誉,这是很好的证明。
杨彝著有《四书大全节要》、《谷园诗文集》怀旧诗、《四书说约》(与顾梦麟同撰)、《坞丘纪略》等,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