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教育部部长就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希望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公共体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很多人都挂在嘴边,但大家好像只是在嘴上说说,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这件事,更多的父母都是在不断要求孩子成长,却很少要求自己。中国式家长常常把自己的未来绑缚在孩子身上,名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就是父母放弃了自己的成长。
养育孩子,其实也是一个让自己重新活一遍的契机。
假如有父母上岗证,在生孩子之前真应该去考一个,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熊孩子熊家长了。
因此,养孩子不是放弃自我成长的理由,还好有这样一本书教我们如何做父母——《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
看标题就很戳中痛点。哪有不吼人的家长?寒暑假通常就是家长的重灾区,巴不得假期快点结束把孩子塞回学校。而很多父母之所以管起孩子来“血压升高”,是因为他们本身自我的管理能力就弱,也不懂孩子的心理,不懂儿童教育。
《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提出了给家长的诸多建议,可操作性比较强。在这里重点分享两点。
(一)别做“直升机”家长,让孩子去动手
可能是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古训的影响,很多吃过没文化苦头的家长都觉得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至于其他的都可以交给站在后面的父母。
书中的这些对话是不是我们常见的情景?
“孩子,你别随便乱动,外面有很多脏东西,有很多危险……”
“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家里什么都不用你管,也不用你做,快放着放着,妈妈来就好了。”
“直升机家长”看起来想保护孩子,但其心理根源是源自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不是一天养成的,自信也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成,有尝试才有经验,有经验才有能力,而锻炼孩子做家务是最低成本的能力培养方式。书中有几个很好的实践点:
1.做一个“家务轮”来认领家务清单。
这个有趣的家务图表是不是让人耳目一新,还可以将家庭成员照片剪影贴在认领的工作旁边,下一个星期再调整。或者做一个家务罐,每周像抽奖一样,从中选出本周的两项家务活。
2.花时间训练孩子做一种家务活,这也是最早的学习。当孩子学会一个新技能,就可以将该技能添加到“家务清单”。
3.学会肯定和鼓励。但要注意“肯定”要建立在“努力”之上。比如:
“描述型鼓励”——我看见……(孩子的具体行为),描述得越细越好,可以像一个照相机一样描述家长看到的所有细节,越细越好。
感谢型鼓励——“我谢谢……(孩子具体的付出和贡献)”,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给家庭带来的价值和贡献,会充满成就感。
信任型鼓励——“我相信……(孩子的能力)”。
小小的家务能力训练看似简单,其实是最早团队合作的开始,也是实现生命价值最简单的开始。
(二)建造趣味化的家庭场景
大人总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但孩子天生最反感听道理。我家的姑娘从3、4岁开始一听到妈妈念经讲道理,就开始左顾而言他转移话题,让人好气又好笑。儿童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孩子最喜欢的是形象思维,所以最好的教育是情境教育,这本书里就告诉了我们好多趣味学习法。
比如“五星大酒店”角色扮演,把家想成一个五星级大酒店,妈妈是专职服务员,小朋友是客人。把做作业、视频学习、洗澡分别代入“尊敬的客人,你还有许多公文要处理……您有一个视频会议……我们酒店为您准备了温泉SPA……入睡前您是需要音乐还是故事哪种服务”,孩子会觉得特别新奇好玩,同时家长也创立了一个有趣温暖的家庭空间,建设了平等的亲子关系。
再比如“红绿灯情绪法”,代表了情绪管理的3个步骤:一是“红灯”停,让自己的行动暂时停下来,辨别自己当下的情绪,运用深呼吸、数数的方法平复心情;二是“黄灯”想,想出几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绿灯”行,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开始行动。
在《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这本书中,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入手,到提升能力,给出了家长们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行动指导,这也需要读者不仅仅是读者,而要实实在在的践行,才能书为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