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了周国平先生书籍第四大章节的追问与沉思,本章节包含时间之谜、永远未完成、困惑和觉悟、被废黜的国王、有所敬畏、信仰和宗教、信仰之光7个小章节。
本文简要概述下永远未完成和困惑和觉悟这两个有所感触的章节。
文中作者讲到自古至今,好多伟人作家都是逝后留下许多未完成的手稿,如高鹗续《红楼梦》、如金圣叹腰斩《水浒》等等。每个作家都有一个梦: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可是没写完一部,他又会觉得那似乎还即将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仍未写出。也许直到生命终结,他永未完成的心态驱使着他不断超越自己,只要他在世一日,这部作品就不会完成。
回首往事,多少事情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画上了句话。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为什么会出现永未完成的这种状态呢,我认为这绝大多数来自一个人的自我觉醒。
自我觉醒的前提是遇到问题并思索问题,这就讲到了我想简述的第二个小章节 困惑和觉悟。如文章作者提到,对人生的困惑,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借用佛家的话说:便是色与空。色代表情感的困惑,空代表生命意义的困惑。这问题为难了多少世人,想来想去,我想也许还是困惑。不过,迈出了第一步,想,那么困惑仿佛就有了方向,困惑中的寻求思索形成了人的精神生活。
作者讲到常常有青年人问他:一个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问题,岂不是活的更快乐一些?
作者的答案我深深佩服并感受深刻。其实,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类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禀赋决定的。那种已经在想这类问题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认真,他不是刻意去想,实在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相反,另外一种人,哪怕你给他上一整套人生哲学,他也未必会真正去想。
喜欢想人生问题的人,所谓喜欢想,其实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问题自己会找上来,躲也躲不掉。想这类问题当然会痛苦,但痛苦在先,你不去思考,痛苦仍然在,成为隐痛。既然如此,你不如去面对它。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司入职新进员工,财务张姐,由于新电脑新配置W10系统突然无法打印,导致每次打印都会让我帮她打印,其实不光是打扰了我的工作,也并未解决她切身遇到的困难,李姐看到直接就说你长期这样让贝贝帮你打不是常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便自己方便他人,无非是自行协调个工程师帮忙看下的问题。小小的例子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待遇到问题的态度,遇事不是拖着而是积极面应对,这无关你是否是新人或者办公环境熟悉不熟悉的问题。
文末想表达一下感想:人不论到多大岁数都要对人生保持一种永未完成和遇到困惑产生觉悟的心态。无论过往有何种经历,都应对自己的经历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遇到不遇到的经历时,把经历当作人生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优异愉悦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看待它们,把经历当作认识人生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