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除了我之外,谁是您最不愿见的人?设法见一面,体验一下情绪的变化?那就是成长!
认真思考:“成长体验”,重在“成长”还是“体验”?
老师留个作业都如此缜密。首先把自己排除在外。想必太清楚,笨学生最怕老师点名了。省的学生写作业就拿怕老师为借口,而不去深挖自己最不想见的那个人。把这路口给堵上了,就得深挖自己真正不想见的人,体验情绪变化,感受那种成长体验。
找到自己不想见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我说说自己小时候最不想做的事情吧!
小时候,街坊邻里的免不了请客吃饭。家里要请客吃饭,跑腿的事就是小孩子的。我最怕去请人了。老爸发话:“去叫你大叔过来喝酒!”我就得怏怏的往大叔家蹭,一路盘算我该怎么说话。叫不来怎么办呢?硬着头皮,晃荡到他家大门口,还是不敢进去。从大门外往里巴望着,见屋里有人,正往大门口看。我看自己也躲不过去了,就蹭进屋里,怯懦的说:“大叔,我爸让您喝酒去呢!”人家客气一句“你快回去吧!告诉你爸,我这两天都喝连上了,天天喝高了,就不过去了,改天我请他。”我还是戳在那,不走。重复我刚才的话。他不去,我回家没法交代啊!请个客人都请不回来,还能干点啥呀!最终,大叔拗不过我温柔的坚持,只好跟我走。我如释负重了。连蹦带跳的,自己拍着自己屁股,嘴里叫喊着驾!驾!驾!窜回家去复命。
应该是五六岁时候,有了这种不舒服体验。长大了,我就常常有意的让自己进入社交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这种体验促使自我成长。成长和体验是相互作用的吧!有成长才会更关注自己的体验,有体验有感受了促进自身成长。我是这样认为。
对于讨厌的人,我们常听到人们歇斯底里的骂一句“你神经病啊?”学了心理学知道了神经病和精神病是有区别的。大多数骂人的时候都是想表达对方是精神病吧!
讲一个真实的悲剧笑话。有这么一天早上,大家都在排队买油条。有个人不管别人在排队,就插队上前面了。周围的人都小声议论,不守规矩,递上鄙视的眼神,但不愿意正面冲突。一个小伙子看不下去眼了,提醒道:“您注意点,大家都排队呢!”这位插队的男士不以为然,继续往前挤。小伙子又提醒他:“大家排队呢!你也到后面排队去吧!”男人火了。硬气的说:“老子就插队了,咋了?关你屁事了?你神经病啊!”随后,“啊!”的惨叫。他就倒地起不来了。小伙子手上的切面刀子正滴着血。他把他撂倒了。
被插队男说中了,此人真的是刚从医院出来。鉴于病情稳定了,和医院请了几天假在家休息呢!一早出来帮老妈买油条就遇到了他不喜欢的人(插队男)。被激惹的他有病,所以不用偿命。
这是很多年前一位老师讲的案例。当时,总结收获就是:大家一定要遵守秩序,小心性命啊!免得一根油条引起惨案。
想写对这件事现在的看法,找不到理论支持了,写到这里自己不知道怎么写了,还没表达清楚我心里想的。我得去翻书……
为什么这位年轻人会失控呢?周围的人起到了什么作用?怎么归因?
归因有内归因(自自身)、外归因(刺激)、情境。情境压力是他失控的重要原因。
以前只会总常识的知识解释这件事情,现在道德的高度去评判。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时,会提醒自己从心理学的层面去看问题,去找知识点解释事件。自我感觉也算有所成长了。还有继续挖的意义,容我再想想。上图片吧!
评价咨询师的水平高低的指标,不是学历、证书、阅历、经验之类,而是能够让求助者在咨询室内外都能围绕着咨询目标去做。在求助者做过之后,有时候我会告诉求助者所采用的仍然是其他咨询师过去在他身上用过却无效的脱敏疗法。
疗法没有好坏,关键是谁在用;但,无论谁用,都得让求助者在不违反该疗法原则的前提下付诸行动。
————李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