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鉴在新年寄语中说道,我们身处搜索引擎时代,知识的定义早已不同以往。在过去,知识意味着大脑的储存量,知道即为知识,而今天以背诵为学习的人只能沦为综艺节目里的猴子,提供表演供人观赏。比如,你知道精酿啤酒的存在不算知识,只有买来几种,品咂评定熟悉它的味道,才算学习。
当然,和鉴所言是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之道,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种详实的躬行方法。
幸运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安德森•艾里克森已经给出了。一本好书通常会帮人解决某个或某类问题,《刻意练习》就是这样一本授人以渔的书籍。他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种区别于“天真的练习”的有目的的练习,而且这种练习要具有持续性。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人工作了十年,但只有一年经验,就是因了这种天真的练习。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而刻意练习不同之处在于:
1) 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这个很像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
Specific: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地说我要“全面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得有具体可行的方案;
Measurable:可测。当阶段性目标完成时,可供验收的标准。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70BPM的速度弹奏完整首曲子”;
Achievable:可实现,在可预见的未来付出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不能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ealistic:有现实意义。最好是现在确实需要的东西。用什么学什么,在哪里用在哪里学,在“情景理性”中学习;
Timeline:有时限。短周期、长周期要有时间表。
2) 专注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国际象棋大师乔希·维茨金,为了锻炼自己下棋时不至走神,会在家刻意开大音响制造噪音,这还不够,还专门跑到嘈杂的公园里和人对战。久而久之,他不仅能做到专心致志,而且还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跟着周围的节奏走。
3) 反馈
通过反馈可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来找到一种查缺补漏的方法。
这就不难理解一些乐器的自学很难让人坚持,因为缺少及时的反馈,形成错误的习惯后又不自知,越练越没信心,越练越没成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4) 走出舒适区
罗永浩的御用PPT制作人许岑曾讲过他学英语的一段经历。当年他在北影读书时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靠脸吃饭卖艺维生的。学艺术的孩子文化课一般都不会太好,而他去学英语不仅在电影学院显得另类,而且明知难为而为之简直就是找虐。但是他没有躲到舒适区中,他认识到英语的重要及趣味性,主动走出去坚持练习,等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他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成长是痛苦的,因为要破茧。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舒适就是人要趋的利。趋这种利的人容易成为温水中的青蛙,虽不至承担丢掉生命的风险,但停留在舒适区,会麻痹人的感知,很容易故步自封。走出去,适应它,再出走的循环才能让人精进。
昨天看到关于浙大学霸胡一捷的报道,发现他就是这种人,而且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人都有这种“受虐倾向”,当然他们自己会说这叫自律。好吧。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自律时。
2. 刻意练习的本质
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创建一种有效的心理表征。
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浮现那幅著名的油画,那个迷之微笑的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人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所以,心理表征就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艾里克森想要阐述的重点是,那些各个领域内的杰出人物,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这种记忆是长时记忆,正是它将专家和普通人区别开来。而且专家在应用时能将这种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进行衔接,检索长时记忆并加载到较大容量的工作记忆供大脑使用。那这两种记忆到底是什么呢?
举例说明,「工作记忆」是能量型的临时记忆,保存时间短,容量有限,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断电就会丢失,可能一觉醒来,天地苍茫了。
「长时记忆」是大脑物理上的改变,保存特别时间长,容量特别大,就像电脑的硬盘,睡一觉不会丢失,但是需要重复多遍才能写到里面。所以史玉柱的脑白金在重复出现后,所有人都挥之不去了。
刻意练习就是通过不断重复来刷写自己的大脑硬盘。当掌握的碎片多了,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组块」,人们在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可以通过对大脑硬盘的快速检索来做出及时反应。表现在外的就是,专家主意多,专家水平高,专家套路深。
3. 超越1万小时定律
我最早是从非正式的文章中获知这个定律,之后还有人发展了一步,在“如果想在某个行业内成为专家需要花费1万小时”的后面又加了一句“如果想和人看起来与众不同只需要花费100个小时”。后来正式接触到这个定律是网上流传出雷军书单后,我读了他推荐的《异类》。
我觉得该定律之所以让人怦然心动,是因为给了很多平凡人一种希望,只要花上1万小时去实践就能成为牛人,而现在还不牛的原因也很明了。这种可度量的定律让人不用顾虑自己的天赋、出身等条件,所以“看上去很美”。
然而,真相是1万小时定律只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次不严谨的演绎。它的灵感最初来自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郝伯特• 西蒙在1973年和威廉蔡斯合作发表的一片论文中提出的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到1976年瑞典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移民美国后,在西蒙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研究在1993年又发表了一篇阐释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的论文。格拉德威尔就是引用于此,演绎出来了1万小时定律。
1万小时定律的问题在于,他给出了一个从一般到专业的阈值,夸大了成功与时间的正相关关系。驳斥该定律很简单,可以用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的「沙堆理论」。如果1粒啥子不是堆,那么2粒也不是;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也不是;以此类推1万沙子还不是堆。如果设定一个常数,少于1万沙子不是堆,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这个值换成变量,那1万这个数值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4. 刻意练习的更高境界
刻意练习之所以境界更高,就是采用了变量。
北宋欧阳修写过《卖油翁》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卖油翁之所以敢对康肃公微颔之就是因为他觉得你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熟练罢了,换谁都可以。
康肃公善射,卖油翁沥油,庖丁解牛,都是因为长期的练习后熟能生巧的典范。如果让卖油翁去射,庖丁去倒油,康肃公去解牛可否?答案是肯定的。
乔希·维茨金就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结合自己从一个象棋神童到功夫大师的经历做了说明。
这是我认为的刻意练习的更高境界,在某个领域内建立好一套方法论,仍然适用于其他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并有所建树。所以,也就不奇怪,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