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发展到一个程度,就自然能轻松而雍容地发展出一些其他有趣的延伸设定出来。吸血鬼(Vampire)这个从东欧流传,在美国文学和影视推动滋长下被逐渐固定的形象,慢慢也被逐渐褪去面纱,成为流行符号的一种,并固定被纳为万圣节的常客。当前流行的吸血鬼形象最早来源于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于1897年出版的以吸血鬼为题材的哥特式恐怖小说——《德古拉》(Dracula)。作者将吸血鬼描绘成文质彬彬、聪明、具有吸引异性魅力,能够控制受害人的思想的绅士。
在《精灵旅社》中,德古拉变成了一个经营旅馆的老板(当然只对奇幻世界的朋友开放),指挥着僵尸和女巫们服务各种奇怪的宾客。性格也从传说中的十恶不赦,变成了有点强迫症,有点固执,甚至有点呆萌的大叔。但更重要的变化身份,他是个父亲,而且是个单亲父亲。
电影通篇在讲一个关于信任和沟通的事。因为这个问题,德古拉妻子间接死于恐惧且愤怒的人类进攻,而同样因为这个问题,惶然而温柔的爸爸,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却不知该如何阻止她去面对那个充满恶意的世界。甚至在那个莫名其妙闯入这个旅馆的小“驴友”和女儿一见钟情后,他又要怎么去阻止,这段似乎注定会悲剧的跨域种族恋情。
于是有趣的地方就出来了,同样以 “准不准去外面”作为两代人主要冲突来开场。《海底总动员》是让尼莫自己努力奋斗冲破金鱼缸的牢笼,让父亲马林正视了自己之前固步自封,沉溺于伤痛的缺陷。而《精灵旅馆》里,让父亲终于醒悟的只是他意识到禁锢就是伤害,欺骗就是摧毁。左手右手都是爱,所以高潮戏反而是在刻画了吸血鬼父亲的成长,他在最后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努力地去将准女婿给追回来。这是全片最感人之处,也是这个俗套故事里找到的一个新角度。父爱到底是什么?我想,绝非至始至终都对孩子要求“你哪儿也不许去”,而是“爸爸哪儿也不去,等你回来”。
当然,除开这个叙事的底,电影主体是一个完全合家欢的喜剧。里面让恐怖文化中的大量角色以各地土豪的姿态出现。狼人是个超生狂,《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是个热心肠,木乃伊怪是个爱激动的胖子。喜剧元素大多并不是依靠让人物卖傻来逗乐,一群人聚在一起不是打闹就是吐槽,因为角色都有极强的特点,让他们“像人”的一种反差是笑点,让他们“非人”的一面强化出来也是笑点。电影节奏很快,时不时还来首不错的歌曲,当然这跟几位主要配音演员都有良好的歌唱功底不无关系。安迪•萨姆伯格终于还是不忘老本行来了段RAP。
关于吸血鬼文化的流行,电影对当下现实世界做了个非常生动的反映。德古拉一直心念不忘人类对他们的仇恨,所以才坚决不再踏入这个世界一步。奇幻世界的其他人也是,一听说有人在,第一反应不是厌恶就是惊慌。但是不料几百年过去,做吸血鬼已经变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人们兴冲冲地在节日里假扮成怪物来玩乐。甚至将德古拉这样一个人物树立成了图腾,撇下深层次类似于叶公好龙的原因不去讲。如此天翻地覆变化对于德古拉这个当事人来说,一定是百感交集。也正因为他变成了“青年偶像”,最终才能顺利地完成他的任务。
3D化这个大趋势中,动画片永远比真人片有着天生的优势。所以这些年看得出来即便是动画片的3D效果也有着很大的进步。《精灵旅社》除了有趣的景色和刻意强调的景深外,有几次经常玩德古拉对着屏幕呲牙的惊悚效果,估计即便胆子大的观众,在他凸出的大头刺激下,手中的可乐也要溅一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