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里在求真道路上的很多准则,对科学研究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有借鉴价值的。因为只有与当下的心有机融合起来,才是真正学到位了,否则,就是学了皮毛。如果一本经典真的是经典,一定会对我们当下在做的事情有指导价值。如果还不清楚这种价值是什么,那一定是那些内容还没有进入我们的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经典;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自己在做得事情没有入心。当这两个方面都进入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自然就知道了两者的关系。对于学习来讲,如果我们能够将两个知识点,或者两个概念都用心去领会了,内心就自然地将两个知识点连接在一起,将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只要是我们用心学过的内容,就会在我们的心里自成一体。这是心的作用。也是心的一个秘密。用心和不用心,是完全不同的。就像谈恋爱中的两个人,用心了,会成为一体的,会有心的感应。如果没上心,就逐渐没有感觉了。一个人与一个集体、与一个组织、与一个国家的感情,也都是由用心和不用心做分界线的。用心了,当某些人伤害你的朋友、伤害你的组织、伤害你的国家,你会心疼的,是会有感应的。下边让我们用心继续感受《信心铭》“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后边的4句,“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欲得什么现前呢?《信心铭》自然说的是“道”,而道就是心,是真心,本心。所以说,也就是要想让心现前,也就是你觉知到本心。如何觉知到本心呢?方法就是莫存顺逆。因为我们的本心本来是圆满的,并且他有自行圆满的功能。但当一个人的注意力放在顺或逆的时候,顺和逆的认知,就会障碍住你的心,被障碍了,自然也就见不到真心了,真心、道不能现前了。例如,如果一个人一生下来,就一路顺顺顺,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一路上不知羡煞死了多少人,不光别人说太顺了,自己也感觉自己顺得不行。当这种感觉起来的时候,就会骄傲自满起来,看不到自己能这么顺德真正原因,可能就把一切功劳都归为自己,看不到在整个过程中相关人员,从父母、老师、同学、环境等等因素对自己的帮助和激励。这种情况下就自然遮蔽了真心。其实,是我讲得太过理想了,往往一个人很难一路都这么顺的,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吃了不少苦头。吃了苦头去反思,去反省,这就是觉知和觉醒的开始。因为本心有自我圆满的功能,所以他会调整。只是当一个人比较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的时候,本心自我调整的功能会出现得晚一些。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反省,到最后人都要走了,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到这个地步。有些人,在人生道路上,栽了跟头,会突然醒悟,原来都是自己的障碍。以后的道路就会好起来。有些人,可能只要遇到些挫折,就知道反省,这样就不会出大问题。有些人比较聪明,会到年终的时候,总结和反省一下这一年的所作所为,有什么经验,还有什么教训。有些人,反省得更经常。有些人一个月一次,有些人一天一次,有些人一小时一次,有些人讲时间间隔短到实时在观察监控自己,有什么不好的行为,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有哪些想法是后天的知见,这些知见生起的缘因,什么时候是本心的呈现。到了这种程度,本心和到自然可以现前了。用心,用真心,可以保障永恒的安心和安全。这里的“全”其实就是圆满的意思。
认为顺,会引起心的障碍,逆,也会引起障碍。在自我感觉是逆境的情况下,也会由于产生的种种针对逆境的过度反应也会歪曲或扭曲一个人的心。部分人的犯罪心理就是由此而起的。因为对自己的心不能实时觉察,人可能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都已经在悬崖边上了,还是执拗地往前。人间多少悲剧,都是真心障碍的结果啊。
所以,当人自己陷入到违顺相争的时候,都是心性的障碍难除,其实都是心病啊。所以《信心铭》讲: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对科学研究者,或者在攻读博士、硕士的研究生来讲,如果不重视这个心的问题,经常就会陷到“违顺相争”的泥潭里。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一个人必须做出千人所未曾实现的创新。同时,这个人群又都是通过层层选拔选出来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优胜者,都是有追求的人。顺所产生的自豪心态一旦遇到考试不理想,论文投稿被拒,预期目标未达成,都会在顺逆之间形成极大反差。对于这种反差如果从心理上调整不好,就会出现心病的问题。
这时候解决这种心病的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觉知。这种觉知,就是信心铭讲的道,禅宗里讲的禅,其实是自己的本心。本心对待顺逆的态度就是顺就接受顺,你就接受逆,不在顺逆上起心,只去用心觉知顺逆出现的缘和因,找到自己心上的因,去改,去修。因为心具有自我圆满的功能,只要没有人为强制的力量干扰,顺逆会自然向圆满转变。
如果自己不确信自己是否能做到觉知,那就用心去感受“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吧,至少是先记住这句话,是不是地提起来,他会变成有神助的口诀,在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于危难。这时候,要感谢的,就是三祖僧餐大师了。大师所言,真实不虚,不要因自己的歪曲理解,让自己错失救命符了。他不仅仅是救命符,更是助你走向成功的心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