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
姓名:吕布(奉先)
生卒年:?-198
籍贯:五原郡九原(并州)
势力:并州集团
亲属:义父:董卓
1.壮士与剑客(1)
关于吕布早年的记载几乎没有,为了窥探其生涯早期。需要观察其他人对吕布的态度与评价。
司徒王允以(吕)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吕布壮士,善战无前。——《三国志·魏志·吕布传》(陈宫对陈留太守张邈的说词)(吕布是位壮士,善于打仗,一往无前)
(王允)素轻(吕)布,以剑客遇之。——《后汉书·王允传》
第一句里“壮健”当即“壮士”之意。
王允,陈宫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当时吕布已经进封为温侯,但是世人还是将其称为壮士与剑客,表现的是一种对其轻蔑之感。因为这两个词与现在的含义不同,在当时有着特定的含义:
(顺阳)县多奸猾,(刘)陶到官,宣募吏民有气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亡命奸臧,于是剽轻剑客之徒过晏等十余人,皆来应募。——《汉书·刘陶传》
对于“剑客”一词来说来说,气力勇猛是不用说的,其中重要的是“亡命奸臧”,以及“剽轻剑客”的“剽轻”二字。这个词常常在史书里见到。
僄狡锋侠。——《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引《方言》:“僄,轻也。”“‘僄’或作‘剽’,劫财物也。”
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后汉书·史弼传》
剽,劫人也。——《说文》。
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汉书·贾谊传》
俱攻剽为群盗。——《史记·酷吏传》
一般来说,剽轻是有“强悍轻捷”的意思,但是古籍中常常被用作贬义,尤其具有抢劫之意义。对于由“剽轻”所引出来的“轻侠”一词,在后续人物比如孙坚中将会再次提到。
2.壮士与剑客(2)
至于“壮士”
(虞诩)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贯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后汉书·虞诩传》
从上述资料来看,剑客与壮士都有类似于强盗的性质,有些类似于像我们常常说的“梁山好汉”的意味,以此来看,吕布早年有可能也从事类似的抢劫事务,这可能就是他之所以一贯遭到大姓士族和大官僚的轻视的原因。
另一方面
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荀悦《汉纪》卷10
东汉末年是一个游侠横行的时代,这些侠客也有等级之分,往往底层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强盗,杀人越货,有关甘宁凌统的传记中都有所提到,以此看来,吕布早年很有可能也属于汉末的侠客之一。
3.壮士与剑客(3)
一般说来,这些所谓的侠客非常勇猛,从事劫掠,但是他们勇而无谋,又易为人们所利用。这种性格即表现在吕布身上。
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太平御览》卷八七九引《曹瞒传》
(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反复无常、没有标准和原则)——陈登《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夫(吕)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程昱《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吕布)勇而无谋——荀攸,郭嘉《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通过时人,世家大族和曹操手下谋士等人评价,不论褒贬,我们都能看出大家对其的评价全都为“有勇无谋”,这种才力和性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壮士”与“剑客”。这种性格特点,也注定了吕布会为人所利用,比如之前的王允,以及之后的陈宫等人。
4.并州集团
关于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类似,因为与少数民族接壤,民风彪悍,上一章提到的“六郡”中上郡和河西就隶属于并州,因此并州和凉州也被并称为“并凉劲旅”,所以何进当时才会召集这两个集团进京逼宫。
吕布刺杀董卓之后,并州集团重新独立,此时除了吕布之外,并州集团还有另外两个部分:
1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并州)马邑人也。——《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其出身和早年经历应该与吕布相似。后来,张辽为并州刺史丁原所派遣,率领并州劲旅前赴京师洛阳,又受大将军何进委派回到河北募兵。待到从河北重返洛阳时,丁原死亡,并州军为董卓所兼并,张辽也率部归附董卓。
吕布杀死董卓之后,张辽“以兵属吕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鲁相名义,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布为李傕所败,(张辽)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蜀志·刘备传》注引《英雄记》
所以张辽与吕布更类似于依附而非严格的上下属关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张辽没有之后随吕布及其部将一同被曹操杀死的原因。
2张杨
张杨字稚叔,云中(并州)人也。——《三国志·魏志·张杨传》
其出身和早年经历也应该与吕布类似。后来并州刺史丁原响应东汉政府号召,派张杨率领并州劲兵前赴京师洛阳。
与张辽相同,他也受大将军何进委派,回并州募兵。当丁原被害、并州军遭到董卓兼并时,他留在并州的上党郡,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起兵反对董卓,并与匈奴单于於夫罗联合,是传说中的“十八路讨董联盟”之一。
丁原的部队曾经屯驻河内,这里本来是并州军的地盘。不久,张杨即在河内站定脚跟,又从董卓所控制的东汉政府取得河内太守名义。
另外,并州集团还是一只骑兵劲旅,吕布曾在董卓军中任过“骑督”。当吕布最后失败被俘时,还对曹操说过:
明公(曹操)所患不过于(吕)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5.兖州之战
192年,并州集团和凉州集团火并之后,吕布退出长安,先后投靠了袁术,袁绍,最后到达河内(司州)与张扬合并。
(张)杨及部曲诸将,皆受(李)傕、(郭)汜购募,共图(吕)布。布闻之,谓杨日:“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傕、汜爵宠。”(张)杨于是外许(郭)汜、(李)傕,内实保护(吕)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吕)布为颍川太守。——《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
李傕、郭汜企图分化并州集团,以失败告终,只得反过来笼络吕布,任他为颍川(豫州)太守。吕布得到颍川这块地盘,有了立脚之地,而颍川、河内两郡又相互邻接,从此,并州军事集团力量也日益壮大。
194年,割据兖州的曹操内部发生内讧,曹操谋士、也是当地大姓豪族代表人物的陈宫,乘曹操东征徐州陶谦的有利时机,勾结反对曹操的一批人,准备起兵,将曹操逐出兖州。
(陈)宫说(张)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亦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俊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关于陈宫,张邈与曹操的关系,将在曹操篇详细说明,这里只考察陈宫对吕布的看法。
陈宫的建议很明白,他们之所以利用吕布,是看中他的“善战无前(善于打仗,一往无前)”。实际上,陈宫对吕布是轻视的,仅将他当作一名“壮士”使用,陈宫说词中用了一个“权”(若权迎之:如果暂且将他迎来),就可以清楚的说明这一点。
对于这一点,曹操谋士程昱也有说过
(陈)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三国志·魏志·程昱传》(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暂时(假,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
尽管濮阳一战,曹操十分狼狈,几乎为吕布的军队所俘,但在袁绍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大败吕布,收复兖州。这次战争,吕布被利用,失败后只得东奔徐州依附刘备,不久即攻破刘备,195年夺取徐州。
4.吕布覆灭
由于吕布的出身,一贯为当时的大姓豪族所轻视,在徐州,大姓豪族对吕布仍是反对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陈珪、陈登父子。
陈球字伯真,下邳(徐州)淮浦人也。历世著名。——《后汉书·陈球传》
(陈)球弟子珪,字汉瑜。举孝廉,剧令,去官。举茂才,济北相。(陈)珪子登,字元龙,学通今古,处身循礼,非法不行,性兼文武,有雄姿异略,一领广陵太守。——注引谢承《后汉书》
196年,吕布与袁术准备联合之际,陈珪深恐“徐、扬合从,将为国难(吕布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因劝说吕布投靠已控制东汉政府的曹操,并说服吕布派遣陈登到许县“奉表谢恩”,从而陈登得以建议曹操及早消灭吕布。
最后199年,以陈登为内应,曹操消灭了吕布。
吕布为曹操所杀,张辽投降,后来成为曹操的五员名将之一。
至于张杨:
(张)杨素与吕布善,太祖(曹操)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张)杨以应太祖。(张)杨将睦固杀(杨)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睦)固,尽收其众。——《三国志·魏志·张杨传》
这里有个疑问就是东市是哪里,因为河内和徐州距离遥远,这里的东市,很可能是“东郡”之误。东郡属于兖州,是军事要地,张杨出兵进攻曹操后方,借此缓和曹操对徐州的围攻,这样才能够与吕布遥相呼应。但是部将杨丑杀死张杨,响应曹操,而杨丑又为张杨部将睦固所杀。睦固终为史涣所破。到此,并州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
5.失败分析
除了之前反复提到的有勇无谋之外,吕布在为将方面做得也并非十分出色。
(吕)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吕)布谓太祖(曹操)曰:“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吕)布知其(高顺)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高)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高)顺所将兵以与(魏)续。及当攻战,故令(高)顺将(魏)续所领兵,(高)顺亦终无恨意。
吕布勇而无谋,缺乏作战部署,也缺乏对部属的统率能力,加以内部相互猜忌,彼此之间不团结。
吕布的最后失败被杀,就是侯成、宋宪,包括所亲信的魏续等诸将背叛投降的结果。
以吕布为中心的并州军事集团,是一支具有特殊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在东汉末年的战争年代,他们曾成为拥有强劲武装的割据势力,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弱点,加以一贯被人利用,又必然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终于为曹操所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