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最近两三年肠胃不好,常常大吃大喝之后,就会拉肚子,每次过后知道是饮食的原因,但过了几日,朋友约聚,拒绝不了,仍旧一顿胡吃海喝。我劝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冰饮不要喝,可是说多了几遍后,他便嫌啰嗦,并说出他自己的真理:”哪有这么多规矩,不能按本性生活,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他觉得限制了他的本性便是不自由,或者他还能再搬出孔圣人的话:食色,性也。
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不自由吗?我们人时时有欲望,是不是就一生都在这欲望的牢笼之中呢?
随心所欲后,我们就能开心愉悦吗?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某些行为对自己的健康有害,但还是会继续做?比如,吸烟,纵酒。
随心所欲,很多时候满足的是当下的感官之欲,在当时也许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欢愉,不过都是短暂的,有人说即使是短暂的,我也要。
如果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过着自律的生活,虽然在长远看来可以让我们的身心保持健康,但是这种长远的好处,一般都被忽略,就如一个人20年不生病,平日他觉得身体正常,虽然没有病痛的折磨,就是一种幸福,可是这种幸福他体会不到。不吃苦,我们无法感知,这是一种间接的幸福。吃到甜头却是一种能够感知的直接的幸福,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直接的甜头,而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间接幸福。近在眼前的人间美味总比十几年的平淡无奇更吸引人,也比十几年后的病痛折磨更让人觉得真实。所以当下要去吃,喝,玩,虽然这些损害了他的健康,可他在当下不在乎。因为当下暂时的不适实在无法与片刻的欢愉相比。
那么短暂之后呢?短暂之后不管,反正就要即刻的满足。
可是,我在心里常常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心所欲就代表我们自由了吗?还是我们只是屈服于欲望的奴隶而已? 或许真正的自由我们从未得知。
短暂的愉悦后,埋下了身心俱损的隐患,这种隐患不会马上显露出来,可是累计到某一天,量变到质变,就有了摧枯拉朽的爆发力。
许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为什么还是会照样去做呢?
因为:一、这种巨大的破坏力需要时间的积累,并不会马上反馈到身体,与即刻就能得到的满足感相比,那种遥远的恐惧的力量实在是渺小。二、人们喜欢即刻的满足感,不喜欢延迟享受。
《少有人走的路》——在这本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中,作者派克讲自律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他讲到自律有四个原则,其中之一便是:推迟满足感。他说:“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然而世间大多数人走在即刻满足的道路上,并以为这才是某种程度的自由。所以作者才把这本书名叫做少有人走的路吧。
世人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因为无法得到满足,便感到不适或痛苦。所以拼命地想马上得到满足,满足了,却又开始陷入空虚或是被另一个欲望追着继续奔忙……
人生好像陷入了一个个循环之中,满足,追逐,再满足,再追逐,这种循环又何谈的上自由呢?
有的人或许会说,我就是想随心所欲地吃一顿饭而已,哪来这么多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不自知吧,你可能觉得这哪有那么复杂,可是当别人劝诫之时,你的潜意识便立刻浮现出来:这才是自由,人生没有本性的自由释放多无趣啊。
终究回到那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自由呢?
在欲望的满足和自由之间本就只有微妙的不同。
一般人理解的自由便是,只要不违法,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我们来看看因为这种想法,很多人脑中潜意识的自由等价物便是:
1. 随性:率性而为,随性而活,只要我自己活的自在开心就好,管别人是什么想法,世俗是什么样子。这样的人多半率真,简单,不拘世俗。
2. 任性:任性与随性不同,任性一般介入自私与偏执之间,事来了,一般只依自己的脾性处理,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方便与否,也不考虑自己的正确与否。
3. 纵欲:就是只想着满足自己的一时所求,其他一切全不在乎。那种欲望往往只有出口没有闸门,一旦宣泄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形式的“自由”,其实质只是欲望的满足吧。而欲望的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它得不到永恒的满足。
我们再来看一看自律,什么是自律呢?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一种自由:我不去做什么的自由。
在我不去做什么的时候,其实身心或许会处于更放松的状态:一、 不用和潜意识作对了,因为大多数人知道欲望的满足与放纵就在一线之间,放纵欲望,其实在潜意识里知道是不好的,可是现实里又管不住自己,于是一边有着吃喝玩乐的短暂欢愉,一边又在内心自咎自责着。二、有些欲望的满足,其实是对身体的过度透支,就像《水知道答案》这本书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到底对我们是好还是不好,我们的身体其实是知道的,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去感知。
随心所欲与自由,有时确实让人困惑,我们辨别的也许不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而是我们对自由的误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随心所欲是不是只是我们纵欲的借口?我们所自以为是的自由或许只是欲望的诱惑驱使,我们所以为的不自由——自律或许才是逃离那欲望牢笼的最好出口。
而我们追求自由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