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途中,巴士不停颠簸,把正在瞌睡的我摇醒,也摇开了我的记忆匣,又回到了那迷人的小山庄……
前天,和君和堂名中医们,以采摘中药草为主题,名人贤者欢聚一堂,入住九华山下的福德山庄。
记得那天中午,一走进山庄,眼前一亮:碧蓝碧蓝的天空下,层林叠嶂的山凹凹里,蜿蜒起伏的草坪从山里面溢了出来,宛如铺出了一张毛茸茸的碧绿地毯;
也许缘分,两天里,遇到了他。他带着我满山转悠,谈山说地,彼此叙说自己孩提趣事,经商的坎坷,人生的感悟,不过,当说起福德山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竖起双耳,尤感兴趣。
他姓伍,名德福,过不惑之年。生在此山,长在此山,从未离开一步。
他说他素来不喜欢干农活,也不会干农活,在别人的眼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里,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二流子”。
他说自己经商第一步,开了一个照相摊。花18元买了一部120胶片塑料相机,专给小孩子拍照,一张八毛。他眉飞色舞描绘他赚钱窍门,背着相机直接到了农家去,用抓拍的方式,先免费给小孩拍,等印好了,拿过去当着小孩的面让大人们挑,选中了,再付钱。
他当过村办丝绸企业董事长;转制后和其他个人,第一次体验了老板的滋味。
他多次表示,已经厌烦了买卖之间的喧闹、奸诈和无奈,当然也有无尽乐趣;他说他揣满了第一桶金后,就萌发了放弃以前全部的念头,心活念念地看中了九华山背这块山坳坳。不过,1998年的他,还真的没想那么远,那么多,只想着和妻子来到这块荒芜贫瘠的山上,过隐居山林的田园生活。
他说他是一不小心,一念之差,一发不可收地走到了现在的。
这十几年来,先后不知有多少有钱的人看中这块地方,想参与投资,想合作经营;不知被多少当地领导游说和指示过,如何如何迅速发展;面对种种诱惑和压力,他都以笑哈哈,唯喏喏的模样给打发掉了。他心里只有属于自己的一盘棋。
他压根没想怎么快赚钱;要是为了快赚钱的话,不会是眼前这种慢腾腾的做法;也没想要成一番事业,因为做事业的,大凡都要拼命的;他几次向我重复解释:他只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反商业模式,为了体验一种陶渊明式的生活状态!
他说他是蜗牛式投入。从这张照片就知道,当初这儿是荒山秃岭。他身上钱不多,却坚持每年买进新树苗,雇佣当地村民,成片成片往山上栽树育草,尤其栽培一些名贵的稀有的中草药;你能发现,那儿的房子建的很少,至今只有十几间房子,客房没几间可住。他对建筑非常谨慎,不敢过早过分来惊动这美丽抚媚的山峦;
他说他遵循乐自然改造法。敬畏大自然的生命肌理,可不砍的树不砍;可不拔的草不拔;可不开的路不开;可不搬的石不搬;可不污的水不污,以保护山的原始生命为天则!
他说他喜欢用自然管理法。当地村民愿意上他这儿来打工,因为干好了就有活不断。他对上山打工的实行“三个没有”,即没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没有干活进度,只有质量要求;打工的和他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以前偶尔遇到资金缺乏时,就向员工借钱,其做法:先如数按实把工钱发到打工人的手上,再向打工村民说明缘由,谁自愿借就借,然后打借条,说几时还就几时还,从不迟一分一毫;
他信心满满地告诉我,这么多年来,终于遇到了一位情趣相投的南京大商人,愿意投资1.5亿;双方约定,不求眼前盈利,不跟风搞急剧扩张,禀守“三极”,即极简、极美、极自然的设计理念,立足长远,逐步形成一起具有闲雅静养禅修之气质的养心安神胜地!
他说他要在这山里建为数不多的别墅式套房和依山而居的轻质客房;要建一个禅学院;要建一个中草药养植基地;要开发以野山中药为特征的中药食品产业链;还要建一个书法院……
他是一个读书不多文化不浅的人;其貌不扬意志坚韧的人;身居山里胸怀大志的人;温让谦卑狡诘慧能的人;眼睛不大眼光高远的人……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