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高一,十五岁开始喝咖啡。之前只是有一年妈妈去桂林进修,买回一袋咖啡,我们用它冻冰棍吃,或加很多糖调成冰饮来喝。因此正式喝咖啡,是从高一开始。但我整个高中三年,都未对咖啡上瘾、依赖。高三的时候,我经常要求自己学习到十二点以后,那个时候,最缺的就是觉,一粘床就着,有时在书桌前学着就睡着了。在如此愚蠢,不规律的学习方式下,我仍然没有对咖啡上瘾。
大一、大二也没有对咖啡依赖。大三、大四开始由于自我价值的贬抑,学业及生活上的困顿,没有一丝缝透进光,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看不到未来和前途,开始对咖啡有所依赖。通常是整个晚自习只喝一杯咖啡,完全不喝水,白天上课也是带一铁杯咖啡。有一次晚上熄灯后还喝了咖啡,心脏感觉明显的不舒服。
刚工作之后,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晚饭后都似乎要喝了一杯咖啡,才能集中注意力看书。再之后又有几年,周末早中晚三杯咖啡,然后才能洗衣服,做家务。可怕的失眠在晚上这杯咖啡后随之而来,心慌心悸,烦躁不堪,迹象明显无比。因为失眠过于痛苦,晚六点后不敢再喝咖啡了,但失眠还是偶尔来袭。伴随着每日规律的两杯咖啡而来的,是嗓子无时无刻不疼,每晚临睡前喝一两口念慈菴来抵抗。一杯混沌的液体喝下去,我想象它在自己体内带走好的,留下坏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没有再以“真实的方式”感受美好的感觉。而且我只喜欢香甜浓郁的马来西亚白咖啡。鲜榨的咖啡,反而吸引不了我,我并不觉得星巴克咖啡有多么醇香诱人。当然我的理智告诉我速溶咖啡里有多少化学原料,一口下去,它们开始潜移默化的兴风作浪。
报着想要戒咖啡的目的,我在大约一年前买了弗雷德里克的《戒瘾》。“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对这本书一个中肯的评价,但它仍然是生动的,值得一读的。
作者出生于曼哈顿上东区的富裕人家,兄妹四人。母亲是个美丽的沉迷于酒精的女子,父亲对子女缺乏关爱。作者曾沉迷于香烟二十三年。书中反复提到绝大多数成瘾者,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安全感,没有得到过充分、毫无保留的爱。这致使他们更倾向于从成瘾物中得到安全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物比人更可靠。“把大起大落的情绪改为较为平稳的状态,重新定义成功的概念,将存在的意义建立在那些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通过坏习惯以追求自我为中心的美好感觉。以此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以一种成年人的,真实的方式获得美好的感受。”但他告诉我最佳的戒咖啡方式,是找一个心理医生。我没有付诸实践。
经历了数次想和咖啡farewell,而终究再次相亲相依之后,我折中的接受自己,每天早餐后可以一杯白咖啡,下午五点前可以再来一小杯白咖啡。我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喝了。”也有网友说“只要你肯,决定开始,停喝,戒掉就可以了。”我很钦佩他们。
可能看了文章,有的人会觉得小题大做,喝杯咖啡有什么大不了。但你真正对一个东西上瘾,被它控制的感觉是很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