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加
之前总觉得没有时间读书,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读更多的书,便开始到处找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与质量的工具和方法。
学到这些理论之后,发现阅读仅仅提高速度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读完之后能够记住多少内容,然后就去翻阅如何提升记忆力的书籍。
然后又发现记忆力其实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更好的实现,便接触了一个叫思维导图的工具。
接着又学习了关于思维导图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发现了有个叫东尼·博赞的家伙其实是写了一套书籍系统的来讲怎么开发自己的大脑,包括了思维导图、超级记忆和快速阅读等。
于是用他的快速阅读方法这几天里把他的几本书系统的看了两遍。
如同上述过程一样,在阅读中接触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乐趣。此前的很多年里,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学习认识了不少工具和方法。
不过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总觉得很多事情当时虽然是豁然开朗,但是合上书之后,能够在脑海中沉淀下来的还有多少,在实际中进行应用的又有多少?其实都是一个不太乐观的未知数。
大多数时候是听说了,来过了,然后走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只留下几个干瘪瘪的概念,再听别人讲起的时候,淡淡地来上一句:我知道。
所以有时候我就非常怀疑这些工具和方法到底有没有实际的用处。于是便到网上去找相关的评论和反馈,果然是褒贬不一。
觉得好的,认为这些工具的确是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通过这些工具和方法不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还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觉得不好的,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理论的,忽悠人的,或者说是并不适合汉语语言;当然还有一堆宣传让你利用这些方法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培训班广告。
该信谁?
毫无疑问,不管做什么事情,除了努力之外,还是要讲究利用工具,掌握方法的。
有一个很著名的运筹学的例子,大致是说如果你想泡一壶茶,包括洗茶碗,洗茶杯,收拾茶桌,烧水……等等一系列事情,那么你该怎么做最节省时间?
如果稍有点生活常识,就算你没有丝毫的运筹学概念,也会知道是先烧水,然后在等着水开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
不过总有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能够把这些生活中你一直在做并且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抽象成理论,然后应用到其他更复杂的工作上去。
那么在复杂的工作上你还能像烧水那样操控自如么?
例如建一座大厦,把所需的工作都列出来之后,你能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让工期达到最优么?除非你恰好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否则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在这里并不是运筹学的方法失效了,而是说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你就没有办法把其运用到这么复杂的工作当中。
回到上述提到的那些方法与工具也是一样。
通常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了解了一下这些方法和工具的理论,然后很浮躁的用来做了几次实践,发现对自己毫无帮助后,立刻就得出了这是骗人的结论。
是自己不了解、没有用对方法,还是工具或者本身出了问题?
习惯了日常的工作习惯之后,我们很难接受新的工作方法和工具。
在之前的职业经历中,我个人也是参加过很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例如如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培训,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培训,如何进行压力和情绪管理的培训,以及如何进行沟通和演讲的培训等。另外还有一些项目管理、需求管理等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可以说这些培训的课堂效果都非常不错,参加的时候也觉得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参加完之后,也在憧憬着后面的工作会按照这些方法做得更好。
但是一旦回到具体的工作环境中之后,这种愿景都会在一两周内99.9%的消失殆尽,工作方法也很快会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
为什么总是这样?
因为一个新的工作方法或者工具的使用,多多少少是要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的,周围的环境通常很快就会反馈出抵触的情绪,毕竟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接受不改变。
而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抵触时,就会和我一样在那里想:“这个方法的确不错,但不太适合我们当下的情况!”
我听到过太多的这种声音,包括我自己对自己说的,以及别人对我说的,甚至是我对别人说的。
但或许可以再坚持一下,周围的环境就可以适应这些改变。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就如同接受一个新的方法和工具一样,首先要对这件事情充满信心,相信即使是在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下去。否则很小的挫折就会让你放弃。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不靠谱,那么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一定是不靠谱的。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