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恺 | 心理咨询师 | 团体咨询师
许多人对关系型互动式成长小组很感兴趣,很想知道里面会发生什么事,也很想知道几个人围圈而坐,相互说说自己的事情和感想,是如何做到促进个人成长的。我想写下这篇文章,做个简单的介绍,更详细的专业教程可参阅: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美)欧文.亚龙,(加)Molyn Leszcz
《叔本华的治疗》(教学小说),(美)欧文.亚龙
一、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脱离社会,并完全地被人遗忘,而不是躯体上的处罚。
——(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家,哲学家
许多证据证明,人际关系和食物、水、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心理学家鲍尔比发现婴儿如果和母亲分离,双方都会产生明显的心理焦虑;统计数据也显示,单身、离婚和丧偶者的死亡率明显地高于一般人;青少年心理研究结果表明:满意的同伴关系和自尊是互为因果的。
心理学家沙利文在自己的人际关系理论中指出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可以改变那些僵化、扭曲、极端、与现实不符的人格。
二、团体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
在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但必须说明人的成长因为人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也必然是复杂的,缓慢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在这里的例子,都是经过包装、变换,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并且是缩减描述的,所以如果读者有一种“突变”、“顿悟”的感受,那么请忽略它。
1、安全、信任、接纳的团体氛围
咨询师致力于构建安全、信任、接纳的团体氛围,成长小组的第一铁律便是保密原则。团体鼓励每个成员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想,鼓励成员间的接纳和支持。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咨询师直接介入,鼓励成员自省,去认识自己在冲突中扮演的角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数据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浸泡”在这种氛围中的个人,会自动地出现成长的趋向。这个理论已经得到所有心理治疗学派的承认,并融入所有流派的治疗策略中。
2、现实验证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常常是基于过往形成的印象,而过往的印象常常是单一的,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在团体中提供了用现实检验个人主观世界的机会,直观的体验可以冲击成员既定的、僵化的印象,让成员逐渐习惯于根据现实而不是过往印象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世界。
案例一:
伊芙是一位临近30的女孩,大学期间曾有过自杀行为,个性内向,下了班以后就宅在家里,她因无法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而烦恼。在一次聚会中,她谈到自己不敢与异性约会,并归咎于父母失败的婚姻,归咎于极其控制的父亲,她害怕另一个男人会控制自己。我请她环顾团体,试着指出在场的男性有哪一位曾经想控制她。她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这项现实验证,她发现没有一位男性表现出令她难受的控制倾向。后来她称这次聚会产生一种类似醍醐灌顶的特别感受。
在几次聚会后,她突然宣布,她已经成功地和心仪的男士约会了。在一个单元(12次聚会)结束后,伊芙离开了团体。几个月后,我听说她和男友已经见过双方家长了。
3、周哈里窗,了解未知的自己
下图是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的“周哈里窗”,它描述了一个人的多个面向,展现了人在自己眼中的形象、他人眼中的形象、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异。“窗户”分为四个范畴,面对公众的自我塑造范畴,称为“公众我”,二是被公众获知但自我无意识范畴,称为“背脊我”,三是自我有意识在公众面前保留的范畴,称为“隐藏我”,四是公众及自我两者无意识范畴,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称为“潜在我”。
说出你的故事、感受和想法
在团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必经途径。成员们会陆续地说出自己的故事,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在团体的初始阶段,成员们在会谈中会展现的是“公众我”,当感觉安全后,成员们会展现出更多的“隐藏我”,逐渐地摆脱面具,人们在感受到更多自由的同时,也更接近那个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更少的分裂。
案例二:
贝比出生在一个警察家庭,父亲在家中不时流露出纪律部队所特有的气质,孩子必须听从家长的指令。家长的意图单一而且直接,那就是认真学习,其他的爱好都属于小孩子的胡闹,如有不从,就会遭到打骂。
在团体中贝比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成员们也觉得听她说话非常费劲,她的感受夹杂着一大堆无关的说辞,常常需要耐着性子听下去,并且努力分辨,才能领会贝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但贝比凭着警察家庭所特有的坚持,在团体中待了一年多,努力地寻找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离开团体一年后,贝比离开了不满已久的单位,跳到了另一家企业上班,薪水几乎翻倍,前景也更好。她说:“我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这么重要的,以前我总是考虑其他的各种因素,但在跳槽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让自己感觉良好!”。她对新工作非常满意。
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团体的中期,随着互动的增加,成员们更加熟悉伙伴,也更容易指出他人的“背脊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指出正面的特质,而在团体中则是包括了正反两面的特质。
案例三:
文文是一个20出头的姑娘,在团体中一直表现出良好的倾听和共情能力,多位男士都喜欢向她倾诉,女性成员也认为文文没什么问题,进入团体只是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
在一次聚会中,有三位成员缺席,团体只剩下四位成员,其中两位因刚刚发生过冲突而关闭自己,团体里一下子显得冷清了许多。一位成员开始怀念起另一位发言较多的缺席者,希望有人救场。这时文文应邀谈论自己,团体里没有人发言,她就一直谈自己。她谈到自己的家庭状况,谈到自己的焦虑,团体这才了解到文文一直将家庭的重担全部放到自己的肩上,在场的成员都觉得不公平,对这样的处理方式感到意外。
在随后的聚会中,团体指出文文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了许多原本不该由她承担的责任,自己的需求却被抛在脑后。文文显得有些茫然:“啊?这是问题吗?”
人际模式的重现
在团体的后期,如果形成一种良性的、亲密的关系,成员们的“潜在我”便会展现,这部分在潜意识中,呈现的是成员与生命中重要人物的互动模式——这就是团体治疗中的社会缩影理论:团体里的人际模式是现实生活的重现。
案例四:
还是案例三中的文文,她在团体中一直充当倾听者,安慰他人,支持他人,其他人也很享受这样的付出。可是她从未在团体里寻求过他人的倾听、安慰和支持,她并未意识到这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她也有权利在团体里倾诉,她习惯性地扮演着“付出者”,这与她口中描述的家庭角色完全一致。
人际模式中的自我挫败、自我验证
案例五:
罗宾是一位三十出头的男士,他因无法建立持久的友谊和亲密关系而进入团体,他说想不通为什么曾经的好友,会一看到他扭头就走。进入团体后,他展现出敏捷的反应,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倾听和敏锐的观察力,喜欢评价他人,很快就在团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罗宾一度在团体里过得很舒适,直到浩翔进入团体。浩翔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正努力复习,要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浩翔指出罗宾强烈的控制欲,说他在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却对他人的情感缺乏回应。罗宾否定浩翔所有的反馈,激烈地抨击他的言论,说浩翔凭借一点点心理学知识就在教训人。很快,浩翔因激烈地冲突退出了团体。
随后,另一位男士家强进入团体。家强更年长一些,浑身散发着成熟男子的魅力,他和女朋友刚刚分手。家强也有着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倾听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对他人的情感做出回应。一开始罗宾表示非常羡慕家强所拥有的魅力。但随着家强直接表达出对女成员安迪(安迪是一位成熟而有魅力的女性)的喜爱后,整个团体的气氛逐渐变得有竞争性,而家强却没有觉察。终于在一次聚会中,家强试着用罗宾惯有的说话方式回应他时,罗宾突然变得怒不可遏,强烈地指责家强。当安迪尝试着请罗宾反思自己激烈的情绪时,罗宾转而强烈地指责她偏袒家强。
经过这些冲突后,家强和安迪开始和罗宾保持距离,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就离开了团体。在数月后的一次聚会中,有人提起家强和安迪,罗宾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完全将家强“忘记了”,他说:“今晚又说起他,那些恼人的情景又回来了。”
在团体中,罗宾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望和竞争性,他的学识是他日常控制和防御的有效工具,但当负面的反馈触及他的“秘密”时,他用强烈地攻击、坚决地否定来捍卫自己脆弱的内心。当“战争”结束后,他很快就将这些都抛入潜意识的深渊。在他内心深处,对这些过激的反应是感觉不安的,对关系的破裂是感到懊恼的。罗宾在团体中的表现无疑是现实生活的重现。
罗宾在关系中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自我挫败”,不断重复的模式则使他又走上一条“自我验证”的道路,他一次又一次地强化自己的信念——“关系是不能长久的”。只有认识到自己在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为自己的困境承担起责任,罗宾才能打破这样的循环。接受负面的反馈,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改变的开始,咨询才真正起到作用。
三、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的差异
1、来访者在团体咨询中不能获得所有的时间,也不能获得咨询师所有的关注,这是与个体咨询差别最直观的地方。但由于不能获得被关注的特权引发的竞争、嫉妒、不适等感受,都是了解自我的好机会,我们会对自己的自恋、控制能有所认识,这在个体咨询中,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
2、团体咨询不会致力于探寻来访者过往的生活状况,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两者的主要差别。无论是在团体还是在个体咨询中,我都会关注当前的事件,以及当前事件引发的情绪波动,如果涉及到过往,就谈过往;没有涉及,我也不会主动去做关联,找出因果关系并不是团体的工作重点。
当代心理动力学模式已经从以驱力为基础的、佛洛依德式的个体心理学发展到关系心理学,后者把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体验作为有效心理治疗的重点。
——欧文.亚龙
3、团体中对来访者帮助最大的很有可能并不是来自咨询师,极有可能来自其他成员。咨询师的角色最开始是一个带领者,忙于塑造团体文化和规范,忙于让团体成员建立自发的,多面向的沟通;后期则更像是一个成员参与团体的话题,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