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结构思考力》101-150页,作者概括出了纵向结构;当目标明确时,可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级;当目标不明确时,比如写总结时可以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这里主要奉行“结论先行 、 以上统下”的原则。
横向结构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演绎法,另外一种是归纳法。演绎法的又有两种,一是三段论,就是标准式,即亚里士多德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第二种方法是,现象原因解决方案,即常见式,3W1H,what、why、how。
我个人觉得用“常见式”来分析问题是比较实用的。比如课堂气氛沉闷,课常气氛沉闷的现象有哪些?没人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叫到了回答都错且不听老师启发,老师一讲到底又不好听等等。什么原因造成呢?老师平时没培养师生互动的习惯,师生关系不融洽,老师没设计互动环节,老师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等等。怎么解决呢?分别从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三个维度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现场发挥三者探讨,学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增强参与课堂意识,主动学习成长意愿。教师主动改善师生关系。
我是去年看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时意识到结构化思考问题的好处,在教学、讲座、论文写作、课题研究中加以运用的,需要长期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