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个讲述本雅明如何看待艺术的视频,一下子我就不会写了。即便身为艺术从业者,但还是不轻易写了。时常看一些抽象难懂的东西很好,好就好在使人还有方向和目标,不至于觉得自己最厉害或者“生活就这么回事儿”的无聊感叹。至少要弄懂本雅明说了什么得花几年的时间。
又看了段推荐书的视频,是讲许倬云的《经纬华夏》的,好阔气的名字。我还真没看过他的书,知道之前那部著名的《万古江河》,终究是书太多了,涉及到选择和机遇,但许倬云是我主观上十分想好好阅读的作者。
小时候同学之间流行一句俗语,甚至是老师也如此告诉我们,叫“贪多嚼不烂”,意为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不能理解的深入。这种说法显然带有当年时代的烙印,自然不太对。其实是看个人的用功程度,广和深是可以通吃的,只是异常的难。作为普通人想兼顾二者就比较吃力和痛苦了。我常常在思考或谈论一个问题时经常发现相关联的学科领域而自己完全不了解时,就进行不下去了,十分懊恼;回去恶补一下,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如此下去一次次地研究又一次次的懊恼。
建造自己脑子的“后花园”是个崎岖但有趣的过程,和第二个人无关,也不用和第二个人诉说。在时间的伴随下,慢慢体会独自一人可过的充实人生。在人类范围内和外的世界有无尽可探索的东西,更大的还有外太空世界,想一想,任何人能活一次也是挺幸运的。就像我们一起看诺兰的《星际穿越》,时间很长的电影,但也是一生中的瞬间。在瞬间里有个思考宇宙的机会,是观众的幸运。所以,要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东西,而不是依据动物性的情感动辄评判世界,甚至是“又当又立”,更不可取。
世界之大,我只是想看看。有的是亲眼所见,有的依靠阅读或聆听,方式不同,但不想发表所谓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和“我”是最不重要的。可惜很多人很在意自己,并非批评此类人,只是替他们惋惜,世界那么大,而一个人却只抱着自己如茶杯的范围......毕竟人是要死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人在活着的时候不正视死亡,就很难活得明白。不禁要推荐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探讨死亡的问题,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