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场 4.18早 读书约练 多老师的分享
多老师:从《家庭中的正面管教》讲书开始,有书讲,讲课就容易很多。
1坚持写分享
2在微信群讲书
3《建构解决之道》通读一遍一次两三页,第二遍写条条框框,第三遍读发现书上的内容都是刘老师讲过的。
3开始慢慢做咨询师
第一遍,看不懂。每天读几页。再看,第二遍:抄书,通过有框架感,认识一座山的形状。第三遍,读,发现很多刘老师讲过的。
多做咨询师,咨询时,抱着每一个抱怨背后都有一个正向期待的理念去做。不愿意去做,别人会的我都会。第一次讲课,自己建群,请别人来听。为了讲课,脸都没了。
刚开始讲白皮书,第一章、第二章12天,想要放弃时,同事反馈没讲够,继续下去,两章讲了30多天。再后来给家里的侄子侄女建群,讲课。讲白皮书。通过讲书,把自己讲明白了。希望老师们都去建群,去讲课。讲的时候很多东西慢慢呈现。讲出来,才能真正的明白。讲出来的才能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联系到生活。把文字变成情境。再遇到情境时就知道使用焦点理念。有意识的使用焦点理念生活就会很不一样。情境可以是自己的事情,单位的事情,公交车上看到的,时刻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每一天都是不一样。通过焦点看到自己,看到生活。人、事、处。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案例,处处是学校。当你这样去发现时,发现这一切简直太美妙了。
学了心理学,孩子会给我顶嘴了。以前自己很强势。让自己很难过。学习之后知道在他的世界他是对的。发过来说,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对的。我不去纠正你,你也不要来纠正我。
学习心理学不要学成邯郸学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读哪些书:焦点的书、与神对话、叙事的书。
没有人强迫自己讲书,每天讲。两性关系,一天都没有断,遵守自己的诺言。马嘉老师讲书《书写的疗愈》。讲书在早上,分享也在早上。上班时,不想学习的事情。
生活中的实例,分享时的总结,我哪个地方做的好。当时的想法是什么?现在再看想法有没有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生活中,没有反对,结果效果非常好,焦点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贯穿,刻意为之。有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发现焦点的眼睛。伤心难过的事。吵架也是好事,因为有人回应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每周给孩子写一封信,做这件事的初衷,还有感受到的效果分享:写到第60封的时候,终于不用谈学习。真实的才是最有力量的。微信发给他,他看不看不管,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压抑着嘴上不谈学习,心里还有谈学习的念头。
作为咨询师来说,只要来访者活着就好了。但作为家长,对孩子是有更多的要求的,不要不谈。想和孩子谈学习就谈,有效继续无效改变。孩子不想听,就过去了。不要压抑自己。我这个方法很好,你为什么不用呢?接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刘老师直接把我们带到第三层:到把焦点信念变成生活的哲学。接纳自己的快慢,重要的是自己知道的没有用到。咨询原理,自己相信焦点理念,带着来访者。比如孩子放假玩了两周手机,自己不舒服,开始找茬。换个角度如果是别人家孩子玩手机来做咨询,我会怎么说?
家长只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和情绪,学习方面选择相信孩子。家长说你歇歇,表达背后认为他很努力。表达背后有很多东西在的。孩子玩游戏累了也歇歇吧。知道和做到的距离,能做到多少就做到。知道不等于做到。
学习时间分配:如果七点半出门,七点半前把所有事情做完。讲书和分享。进入来访者的主观评价和脉络。尝试理解,站到他的角度。咨询中当来访者一开麦就说了十分钟,你需要去提炼反馈。如果概括不出来,可以顺着他,可以从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来问。也可以逆一下,刺他一下。澄清,温和的澄清,用他的话来刺他,意味着什么。比如你刚刚说,你前面也说自己是个很严厉的。
咨询只要让来访者感觉舒服就成功了。
倾听进入来访者他的脉络和生活,如何倾听:听到的,好的呈现出来就好,不要强求做的完美。
当你想从孩子那里期待赞美时,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分享就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卷入越多收获越多知道和做到的距离。
分享出去,自己收益最大。
通过讲书别人明白没有不知道,但把自己讲明白了。
82场4.18 9:00-11:00 集体约练:老师您咋老找我茬?
一、找茬是种感觉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只能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感觉是个人意识当然也是普遍必然的。没有感觉的话会怎么样呢?比如痛觉,快乐的感觉,平静的感觉,幸福的感觉...生活会不会如一潭死水,了无生趣呢?既然是一种感觉,那就有感觉好,或者感觉不好的时候。
二、找茬儿,这是谁的感觉?学生的感觉、家长的感觉。咱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被找茬或者找别人的茬呢?自己被找茬儿:初三转学,新班主任说我下课跑得快、和男生说话、上课不专心、考试成绩差说就这水平,考试成绩好,说我不认真检查交卷子太早...自己当老师,也偶尔会有学生说,别人做操也不规范,你咋光说我...其他老师也有分析会说老师偏向男生或者女生,这样就不是个体的呐喊了
三、找茬儿的背后是什么? 老师认为是找茬儿吗?也许是认为对学生好,直接说出学生的不足的部分;也许老师会有挑错思维习惯吧,一大篇作业马上就能挑出错误的部分,这也是长期训练出来的(苦笑不得);也许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也许是激将法... 学生怎么感觉呢?有学生用怀疑和不懈的语言和表情,“切,为我好,我怎么没看出来!为她自己吧!”;学生情况不同,抗压能力也不一样,激将法是个双刃剑,用不好,也伤了自己;在我看来,老师哪怕牺牲了学生喜欢自己,也希望学生好,用批评想让学生改变,可是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 感觉还是一个大关系的问题,有了关系就什么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有关系。
四、如何面对“找茬儿”这件事 1.作为老师如何做?岳老师的观点是“尊重、平等、未知、无条件接纳”,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大家体会到一代教育大家的智慧和胸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面对学生的错误,多关注正向,发现孩子闪光点,越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去爱;用“夹心糖”“三明治”的做法,学生更能积极改正错误;放下对错观念,多个角度看问题,即使孩子质问老师了,看到孩子的勇敢表达...
一切从感觉开始。
当学生有被找茬的感觉想法时,对周围的认识学习等,可能有很大的影响。
一米老师故事一:《四颗糖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陶行知往往能从学生的一件小事中发现问题,真是难能可贵。给学生的第一块糖说的是学生守时,第二块糖说的是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有正义感,第四块糖说的是学生反思自己。
一米老师分享故事二:班级毕业很多年的同学会,老师你记不记得,同学丢东西,所有同学蒙上眼睛,老师找到了,从自己身上找到了,老师。因为当时我也蒙着眼睛,我不知道从谁身上搜到的。另外一个视角,能够扭转暂时出现问题的孩子。
作为老师,应该以尊重、平等、未知、无条件的接纳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至少不伤害。
健身打卡第13天 流瑜伽60min、胸背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