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菇小丁 *
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母亲送我去镇上读初中。
临行时,母亲把一包馍干、一桶酸菜、一沓饭票和一块钱交到我手里,叮嘱我说,要好好读书,把我送出去很远,才依依不舍的返回。
我背着沉甸甸的一包馍干,把饭票和钱塞进贴身衣服口袋里,沿着山路走二十多里,去远方的学校,每周回家一次。
学校伙食很差,只有玉米粥,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酸菜吃,一天三大碗。
玉米粥是从一口大锅里盛出来的,锅很大,有一人多深,装着一个学校几百名学生的饭食。
盛饭用的工具是铁锹,食堂的师傅站在锅台上,挥舞着铁锹,把玉米粥从大锅里盛到盆子里,然后抬到窗口边的桌子上。
打饭的窗口外,衣着破烂的学生,早已排成了长队,手里端着洋瓷碗,睁大着双眼,瞪着窗口,像一群难民一样,等待着食物填饱肚子。
打到饭后,端着满碗饭,一路飞奔到宿舍,从箱子里迅速取出馍干,埋在碗底,等泡软以后,再把馍从碗底翻出来,撒上酸菜,蹲在宿舍的屋檐下,狼吞虎咽起来。
青春期的少年,饭量很大,一天三碗玉米粥根本扛不住,这时候母亲给带的馍干,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填饱肚子,补充营养。
母亲心细,为了让馍干能好吃一点,做馍的时候,在馍里撒了食盐和辣椒面,然后把馍切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晒干,咸辣适中,香脆可口。
在青春的记忆里,玉米粥和馍干,撑起了我学生时代的所有时光,见证了我走过几年艰难时光。
在这段时光里,没有音乐,书籍,足球,美食,电影,明信片,晚会,约会,更没有爱情,我拿着书本,坐在丹江河边,如饥似渴的背着书本上的知识,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
当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选择退学,回家务农的时候,我依然在坚持,馍干还在,希望就还在。
很多年后,我端着一碗玉米粥,泡上白面膜,蹲在老家的屋檐下,再次吃起的时候,却没有了原来的滋味,甚至难以下咽,可能缺少的正是青春的滋味。
现在想来,父母能给我们的非常有限,第一,给我们一口饭吃,只要能填饱肚子,不被饿死就好,第二,偶尔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饱饭吃。
到了青春期阶段,父母无需再告知我读书的意义,我已经亲身体会到好好读书的价值所在,只为了将来有口饱饭吃,这就是我拼命读书的全部理由。
虽然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青春美好过,甚至谈不上难以忘怀,但我把自己捆绑在所谓梦想之上,义无反顾,阴暗也好,艰难也罢,但绝不是苦涩。
所有努力,换来另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谈不上喜悦,却足以让支离破碎的青春,不那么迷茫。
对我而言,这可能就是最好的青春。
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上青春电影。
我时常把自己青春的记忆碎片,放在电影的情节里,和一幅幅镜头重叠在一起,勾画出美好的画面,合着欢快的音乐,转化成脸上的笑容,绽放开来。
原来青春的影子,早已深深的嵌入到生活之中,隐藏在没人在意的角落,时不时的跳出来,重温记忆,品味美好。
电影谢幕,起身出来,重回外面的世界,夜幕降临,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到处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不远处的家里,爱人陪着孩子,欢快的玩耍,等我归来。
这种场景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依恋和安全感,像极了当年母亲的叮嘱和馍干。
原来,青春尚好,人生正当时。
香菇小丁:典型80后,全职奶爸,从职场到创业,从事农业电商和自媒体,寻找另一种生活可能。在这里,关于农业、电商、亲子、育儿、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