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有感,聊一下美国的基金市场,中国这边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但肯定有借鉴之处。
在美国,业余投资者常常会羡慕那些基金经理,感觉他们个个都有着名牌大学学历、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出手就是分分钟几十上百万的流水。再加上自己在股市上投资亏损了,就更加向往靠那些高高在上的基金经理赚钱了。
可是其实真实的基金经理们其实也并没有普通投资者想的那么高大上,在股票投资上他们确实在理论上是比普通投资者更专业的,但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而这也就是造成了他们的劣势。
首先,由于基金的数额一般都比较庞大,所以基金公司一般都会为了安全起见制定一些措施或者制度来制约基金经理,美国人民是最擅长制定制度的了哈,看看他们的三权分立,延续了200多年依然是他们的骄傲。
通常,这些制度会告诉基金经理们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一定要分散投资,并且规定了持仓比例的最高限额,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基金经理明明看好了一只好的股票,但是却苦于这个最高限额而不能买进更多的该只股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涨涨涨,而自己却不能再多买一点,简直是欲哭无泪...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基金有着不同的投资标的的规定,也就是市场上的基金分类,其实看名字的话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有些基金就专门投资于中小盘的成长型公司;有些基金就专门投资于大盘蓝筹股;有些基金只允许买入消费类的公司股票;而有些公司只能买入那些拥有高价值资产的类型公司股票然后耐心等待公司还清负债从而获得丰厚回报;甚至还有些基金只能买入与黄金有关的公司股票等等。
看到了吧,买基金也是很有门道的,不同的类型基金在不同的年度受外界条件所限增幅都会不一样,比如今年上半年消费类的公司涨幅不错,那么这种类型的基金就会涨的好,而等市场上的资金在消费类的股票上玩够了,开始转移到下一个热门种类上去的时候,那消费类的基金经理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因为根据规定他没有权利买入其他类的股票。
再比如投资于小盘股的基金经理,本来投资小盘股投资的好好的,可是万一哪天某一个小盘股慢慢涨大突然变成了大盘蓝筹股,那就只能忍痛割爱,强迫卖出了,大写的尴尬有木有啊...
当然也有很多基金类型会宽松些,允许基金经理买入多种类型的基金,但是背后的制度也会把你吓出一身冷汗。有些基金经理时常会面临老板的监督,一旦他买入一只不知名的股票,那么老板就可能跳出来询问他买入的理由,基金经理专心寻找牛股的时间都嫌不够,还要经常筋疲力尽的向老板解释自己的操作理由,心力憔悴呀....
这基金业内有个潜规则,就是如果基金经理买入的是大盘蓝筹股(比如格力),那么一旦发生亏损,老板通常会说:“这该死的格力今年业绩怎么这么差”;而如果基金经理买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那么一旦下跌造成亏损,老板就会说:“你个该死的怎么买了这么个破股票”。
看到这之间的差别了吧,买入可能会有惊人业绩增幅的股票对基金经理来说其实是冒险,一不小心是可能会丢掉饭碗的,而买入一些大盘股,虽然业绩上不会让自己出类拔萃,但至少不用担心丢掉工作的问题。所以明智的基金经理们都知道该如何在保住自己的饭碗的前提下尽量提升业绩,而不是单单为了博取一个高收益什么都不顾。
以上的种种制约都会对基金经理的最终投资业绩产生影响,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基金经理的业绩都没办法打败市场,不是人不行,而是行业和制度的一些制约导致。
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却没有这些制约,可以放开手脚的去投资,如果非常看好一只股票,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资金尽可能多的押注在一只票上以提高自己的赚钱概率;而我们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也不必去跟某个人解释买入的理由,况且我们每个普通投资者都同时是某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完全可以在我们的行业内寻找有机会的上市公司。作为消费者也可以在消费的同时发现很多的投资机会,而这些就是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优势,我们与专业投资者完全就不是在同一个赛道上进行比赛的选手。
看了这篇文章后,有没有感觉到作为普通投资者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