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唐诡2,很喜欢里面的主人公专心探案的样子,和同事安利这部剧时,同事说起来她不喜欢看古装剧,很从容很坦然,她的态度是有让我感到惊讶的。 不是不舒服而是太自然了,别人如果和我说什么我下意识都是附和,但自己心里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其实完全不清楚,有时候了解过后发现喜欢,就会聊更多,发现不喜欢前面已经附和过了只能接着附和。因为不知道所以下意识的讨好,等知道了解再确认自己真正的情绪要过好久,我“讨好型”人格就这么来的吧。
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她那么坦然是因为她了解自己,而我好像一直在寻找自己。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喜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也从来没有坦然得说出过,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样的话。
甚至大学毕业多年,我以为自己一直再找喜欢,为之激动的事情,最近才逐渐意识到我其实在找的是自己。或者我只有先找到自己才有可能找到我喜欢的事情,二者相辅相成缺哪个都会陷入迷茫,像我这样的人迷茫期总是有些漫长。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你不是反应慢,只是被压抑太久”看到的时候感觉深得朕心,但细看这句话似乎只是平铺直叙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所以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我甚至不敢说自己“喜欢”这句话。好像“喜欢”,就一定得是名言警句,被别人也喜欢的,有价值的,我才能喜欢一样。但它只是一句话而已啊,我就是喜欢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而我的生活中很多很多东西,好像都这样,单纯的喜欢或讨厌从来没有在我过去的生活中出现过。 小时候“喜欢”白色,妈妈说不耐脏,所以我就“觉得”自己也不喜欢。刚出社会的时候,“耐脏”也成了我的选择衣物的标准之一。可我并不清楚我买深色是因为喜欢还是因为耐脏,又或者兼而有之。又或者没有情绪只是习惯使然。
开始挣钱后还是买了很多浅色的衣物。同时因为小时候并不经常穿白色,并不知道怎么养护。所以我开始穿白色和其它深色衣物一样,穿很长时间才洗。很长时间后,才了解到白色最多穿3天就会脏,深色衣服可以穿一周再洗。 了解到这些内容以后我发现自己是愿意多洗几遍浅色衣物的,虽然它不耐脏但每次穿衣浅色都是我最开始想选的,很长很长时间以后的今天我才意识到我喜欢白色。
而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代价是时间,中间我扔了好多洗不掉的发黄的白T,一段时间只敢买深色衣物,衣橱里挂了好长时间未拆封的白裙子,甚至纠结了很长时间我到底喜不喜欢这条白裙,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并不喜欢这个颜色只是在补偿童年,种种心路历程下才,走了很久才发现原来只是单纯的喜欢。
我从小就知道白色不耐脏了,所以一度以为那是“不喜欢”,但内心驱使,还是买了不少白色衣物。可是从穿白色衣物到可以大方的说出我喜欢白色,我似乎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中间甚至一度觉得我“不配”穿白色。。。可它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啊。或许我其实和别人花费了相同的时间,从了解白色,到驾驭白色,再到坦然的说出喜欢,只是别人从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30岁的他们早已过了“刚刚知道”白色需要2天一洗的阶段,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可以从容的说出“喜欢/不喜欢白色”这句话,而我开始工作才刚刚想“我到底喜欢还是不喜欢白色?”这个问题,到一段时间纠结我到底能不能穿白色,到30岁工作几年后才敢坦然的表达自己的喜欢。
30岁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颜色的衣物听起来好像难以认同,可是如果你从有意识开始,就选择“耐脏”的衣物,而不是喜欢的衣物似乎也很正常。
而且还好,毕竟知道了?我不想说这是什么童年创伤或者怎么样,你小的时候是父母洗衣服,父母出钱听取他们的意见是应该的,只是忍不住想如果更早就开始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会不会好一点?只是总忍不住去想
可后来又想我有钱开始才有那么一点点底气,像我这样过早被夸“懂事儿”的人,更晚了解自己似乎是必然。况且回到三观虽然我已经30,但如果一件事情父母出钱出力我仍然觉得他们的意见很重要,只是这次不会压抑自己不再表达了。“懂事儿”是我在一点点想要摘掉的标签。
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不知道自己喜恶,不了解自己的看法,会一点点想清楚的。只是想告诉过去“懂事儿”阶段的自己,“懂事儿”重要,你的感受也很重要,不要因为“懂事儿”就选择你不喜欢的,有时把话说出来才能知道,懂事儿和喜欢是不是冲突。喜欢哪句话就去点赞,喜欢哪个颜色就说出来不用管别人是不是喜欢,会不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单纯的喜欢而已,没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