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教材的晦涩难懂,我想这本书对我来说去理解传播学可能更为轻松一点,更符合我的一种思维习惯和逻辑,列举很多有趣的例子,从这些例子的分析中,懂得了有关传播学的一些知识,同时可以加深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一下自己的人文素质,我想这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现在似乎常常听人提起传播,目前自己也在学传播学这么课程,似乎传播是个很熟悉的词,但是当要我真正的说出传播的相关内容,似乎开口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这本书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点广,很多地方也并没有那么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我觉得和教材搭配着看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老师所讲解的传播的相关定义中提到了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而且从古代汉语的角度和西方学者的角度来阐释,从古代汉语来看,传播强调传递,西方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影响说、反应说、互动说、共享说;在这部书中作者所提到的传播指的是一种信息、知识的双向流动过程,然后作者对信息、知识,甚至意义、符号的概念分别做了阐释,这感觉是从不同的维度来对传播进行解读,我想这对我自己来说是有很大益处的,老师结合教材的讲解以及案例分析和这本书浅显易懂相结合,使得我更容易理解。
这本书被很多人称为是传播学的入门级书籍,它在很多方面自然是没有那么深入,也在很多地方缺少理论支撑,这可能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在读这本时和教材来搭配着读是最好不过的了,教材里的比较深入还有很多理论知识,也是值得用心揣摩的。
作者提到其中的一个传播模式,是申农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信的传播模式,如果以打电话为例,主动打电话者便是“信源”。说者经过大脑的瞬间运作,利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系统,组织成表达意思的具体的言语,言语经过电话筒变成脉冲信号,这些过程便是“编码”。经过编码的信息所通过的电话线或无线的大气空间开始传播,这时被编码的信息载体便是“信道”。在接电话的另一端,通过电话筒又将被编码的信息还原为发出方的声音和内容,如果接电话者使用同一语言系统,那么理解只是瞬间的事情,如果对接电话者来说,传来的声音是外语,也许要经过有意识的头脑里的翻译过程,这些过程便是“译码”。当信息被接电话者理解之时,接电话者便是“信宿”了。在整个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声音受到各种其他信号或技术性问题的干扰问题,这便是“噪音”。这个模式属于前期一个不太完善的模式,作者这样的讲解让我对这个模式更加理解,最初的我并不太理解噪音是什么意思,看完之后理解了一些,在教材中提到的传播模式涉及到多种传播模式,人们对他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且完善的过程,是比较详细的讲解的。
总之,将教材和这本《传播学是什么》结合起来阅读,帮助还是挺大的,向前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