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五个基本音阶,相当于西乐的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没有Fa与Xi),亦称为五音。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西乐的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没有Fa与Xi),亦称为五音。
过去对于中国七声音阶起源时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大约起源于商代早期。但是一些西方学者反驳,力主“西来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晚期从西方传入的。
其实我们参考史料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在回答赵简子关于揖让、周旋之礼的问题时说:“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 意思是说,各种各样的歌曲,各个地区的民歌,不论用七音,还是用六音,都是以“五声”为主。古代音乐术语以“变”表示低半音,“变宫”表示比宫音低半音,“变徵”表示比徵音低半音。两个变声的出现,表明七声音阶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当时以七声音阶为主,而是将它们作为五声音阶的辅助,其骨干音仍然是宫、商、角、徵、羽。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尽管已经有了七声音阶,但还是使用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虽然有记录并不能足以让对方信服。
而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曾侯乙编钟改变了这种争议。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代的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天文说”;
而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有的研究者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
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说宫音代表国君,商音代表万民……这是“君臣说”。不论是“天文说”、“畜禽说”、“图腾说”或“君臣说”,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封建主义伦理观念的色彩,表达了中国先民的不同的音乐观念。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灵枢·邪客》中把宫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
在中医中,五音分属五行,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对人的身体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
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古代的音乐和现代音乐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
五 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 脏: 肺、 肝、 肾、 心、 脾
五 音: 商、 角 、 羽、 徵、 宫
五 窍: 鼻、 目、 耳、 舌、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