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总结了理解客户的三个方法,核心是融入客户的情境,理解客户所需所想。在理解客户需求后,本周总结如何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一、客户接触点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所有能被客户看见的东西,都是客户接触点,比如店面,商品和广告。而这些能被客户感知到的展示面,是所有客户策略展开的起始点。所以客户接触点非常重要。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将广告比作一封能让客户看了心动,并来到店里的情书。足见其对客户接触点的重视。
未来的店长和客户经理等面相客户的基层领导岗,会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既要与客户密切互动,收集信息,同时也要带队伍。他们接待客户的方式,也会逐渐变成他所处团队,接待客户的标杆。
二、客户营销|从4C到4P
1.4C模型
客户的种种价值主张,可归纳为4C
1)有效解决方案customer solutions
2)客户花费customer cost
3)便利性convenience
4)客户和企业间的沟通communication
2.4P模型
有效的营销组合,主要应该考虑四个因素。
1)产品Product
2)价格Price
企业确定了产品之后,企业需要考虑如何给这个产品定一个价格(Price)。
3)定位Place
企业必须要想一个最有效的通路,能够让这个产品到达客户的手里,这就是把产品放在哪里Place,
4)促销Promotion
为了实现好的销售业绩,企业还需要考虑使用怎样的手段,Promotion,就是促销。
4P模型是营销管理、销售管理中最经典的内容,每个企业要想做对营销,都要认真地考虑这4个P。
3.相互关系
企业满足客户的过程,就是4C转化为4P的过程。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客户来店里,说要买个钻头。导购员a上去就把所有产品介绍一遍,并推荐了性价比适中的一款钻头。结果客户连连摇头。正当客户准备离店,导购员b走到他面前。与导购员a不同,他先询问了客户用钻头干什么,以及其他的一些细节。几个问题过后,导购员b了解到,客户需要的,其实是在木制的墙上钻个洞,用来挂一副画。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购员b并未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而是介绍一款硬度适中,直径较小的钻头,给到客户。最后客户十分满意地购买了这款钻头。
这个故事里的两位导购员,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第一位是只有4P,而第二位从4C出发,转化到4P,用户思维,最终帮助导购员b,完成了业绩。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是拍脑袋判断,自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用户的想法。在设计构思产品,和设计用户体验时,可以练习,长此以往,你就会越来越了解你的用户。
三、客户细分
上一篇讲到过客制化,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需求。一个简单产品通吃全部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客户分类清楚了,才能有效地获得客户、维持客户和发展客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菜。产品和企业都是为客户而生的,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那如何做好客户细分呢?
1.数据挖掘
从几十年前的纸质档案,到现在的计算机云存储数据,可以说信息是爆炸式的增长,而管理并用好这些信息,让信息产生商业价值,就需要用到数据挖掘。最近工作上的项目,正好在和谷歌合作,建立一套基于项目本身的大数据系统,简单讲讲我的认知
首先,即使有了之前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成熟的大数据算法,但是基于项目的关键指标和小算法,还是需要依据项目本身的特性,重新设计并实验的。这个周期会在半年到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是一个长期的事,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的。
其次,最初筛选的维度尽量多,之前兄弟项目的用户行为记录指标,只有100个,为了找到最关键的用户行为,最后他们拓展到了500个行为记录指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除了第一条指标在原有记录内,其他大部分关系到用户留存,及可能付费的指标,都是隐藏在后续拓展的100到500个指标中间。所以在建立大数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拍脑袋决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脑袋要拍吗?要,但不是在跑数据之前。
第三,有了这么多维度,接下来就是找影响用户的关键指标。将一批数据,提供给到谷歌工程师团队,由他们负责跑数据,并给出初样结果。结果很简单,左边是用户行为,右边是影响付费或留存的因素占总和的比例。
得出了初步的结果,不能直接用,此时需要根据项目经验,来筛去不符合的行为字段。比如第一个行为字段,就是付费用户才会有的,那自然是有这种行为的用户,付费比例很高。
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知道这个字段筛选出来也会被删掉,是否一开始就不把他作为字段去跑数据呢?答案是还需要,因为一个项目有多维度的指标,可能他对识别付费用户没有帮助,但对是否这个付费用户,会再次付费的预测很有帮助。大数据系统无论从人力投入,还是时间产出上来说,如果只为了解决一两个问题,性价比很低。既然有了,就全方位用,而且多提供信息,也能帮助系统更好的学习用户。
最后,反复加统计维度,再反复去除无用的维度。这个优化过程是持续的。但是会有两个可投入使用的指标:
1)错误率
预估的付费,留存用户,最后有多少没有付费或留存玩家,占总预估数的比例
这个比例越低,说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准确。该比例如果越高,则说明模型判断存在大偏差,无法使用
2)遗漏率
预估正确的付费,留存玩家,占总付费留存玩家的比例是多少。
这个比例越低,说明未被检测到的付费用户越少。这个比例如果过高,则该模型适用的用户规模太小,也无法使用该模型
2.激活用户
你的产品和服务,客户不一定会重复购买,如果你有数据,你就会发现:很多人渐渐就离开了。这些人可以分成三类人:瞌睡客户;半睡客户;以及沉睡客户。这三类客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去划分,比如可以按照停止消费的时间来划分。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决定是不是对他们进行唤醒,以及用怎样的产品和怎样的方式去唤醒,都不是简单地拍脑袋,而是由行为分析作为依托的。
四、客户转化
企业的客户管理,说起来复杂,其实也简单,就是两件事:
1)把已有的客户服务好,包括逐步改善你的产品,不断唤醒那些沉睡的客户,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2)通过各种手段,把各种非客户都转化成为客户。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不是客户变成客户的时候,企业就是在走向成功。
第三节中讨论了如何唤醒沉睡的客户,也就是第一个问题。这节,我们讨论如何增加客户,也就是第二个问题。
1.三种非客户
1)企业的准非客户
离标准客户距离最近的一种客户,符合包括需求,支付能力等所有的目标客户特点,但现在不是你的客户。
2)拒绝型非客户
至少有一项不符合目标客户的特征,比如说支付能力,或者需求目标。但是通过对他们的细致研究,改变或推出新产品,也可能将他们转化为你的用户。
3)企业从未探知的客户
2.转化关键:抓住价值主张
对于上述三种客户,如何才能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用户呢?
显然,对于不同的人,转化手段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转化的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不过,虽然实现成功转化的细节会不一样,但转化的核心都要基于客户的 “ 价值主张 ” 分析。
客户购买你的服务,一定是满足了全部刚需需求,部分非刚需需求。支付能力是刚需需求,需求取决于用户本身,可能是刚需需求,也可能是非刚需需求。充分了解客户的价值主张,并把刚需和非刚需需求都列全。之后研究能否把刚需需求全满足,尽可能多的满足非刚需需求。
这里要强调一点,刚需不是你以为的刚需,而是客户的真实刚需。有个办法可以确认是否是刚需。对所有的客户刚需需求,再列一个优先级。假设只能有一个刚需,选哪个。只能有两个,选哪个...。找到真正的用户刚需,在资源分配上,也向满足客户刚需的工作倾斜,就会有突破。满足了客户的真实刚需,就可以实现对于客户的转化,你就会创造超乎寻常的经营效果。
五、客户与品牌
品牌就是企业圈粉,并且把客户彻底锁定的工具。好的品牌,其实就是要和客户形成一种关系,用一种附加在品牌背后的理念,用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紧紧地把产品和服务与客户的诉求和情感联系起来。这种关系,从消费者一方说,就是信任;而从企业一方说,就是承诺。
1.品牌与企业规模无关
品牌就是连接产品和客户的线索。这条线索强,客户锁定的能力就强。品牌不一定是大,也可以是精,品牌只是一个定位,而大只是其中一种
2.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
1)语义记忆:在某个行业内,将自己的品牌,与某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做到行业+词语=你的品牌。而这个词语的定位及定义,决定了你的品牌。比如高档,质量好等等。
和品牌绑定的词语,定义很关键,产品越趋于同质化,越没有差异化,就越容易遭遇记忆干扰。
2)情节记忆:消费过程中的情节体验,以及后续的产品使用,决定了用户的情节记忆
3)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的关系
由于外在的宣传、由他人传递给你的关于某一个品牌产品的体验,是可以被你暂时接受的,形成你关于某一个品牌的一个好印象。这个好印象,就是一个长期记忆。后来,当你每一次看到这个商品的广告时,都会把记忆在头脑深处的知识拿出来复习一下,重新形成对这个品牌的印象和记忆。当你得到好的购物体验和消费体验的时候,也会把这种强化了的知识,加入到你的记忆之中;同样,当有比较差的体验的时候,你的记忆也会被修正。
3.广告:向用户传递品牌信息
在提供出色的产品和服务之后,努力建设品牌,向客户传递品牌信息,这个方式是有讲究的。广告对人的影响效果,频次越高,记忆越持久。
总结一下:
1.客户策略,基于理解用户的前提,用多种不同的手段,理解用户;
2.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产品或解决方案,4p与4c相辅相成;
3.对客户进行分类,抓住各类型用户不同的价值主张,进行转化;
4.注意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并寻求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