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我问,“又怎么办呢?”
“还是一样,”富爸爸说,“我仍然先支付给自己,即使我缺钱。因为对我来说,我的资产项比政府重要得多。”
“可是,”我说,“他们不会来找你要债吗?”
“会的,如果你不支付的话,”富爸爸说,“但是你看,我并没有说不支付。我只是说首先支付给自己,即便是我缺钱。”
罗伯特 · 清崎 《富爸爸穷爸爸》
常听人说“知易行难”,进了理财营却常有种“知难行易”的感受:从一阶开始每天买基金打卡,每天每只10块钱,算上截图点个发送,每天也就几分钟的事儿,难吗?不难。可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嗯······养成每天买基金看基金的习惯;通过每日定投降低风险;积少成多,每天10块钱拿不出来么,隔了几月再看,呼,可也算个“小金库”了呢!
于是就这么半明白半糊涂地投着,反正也没什么坏处不是?整理昨日吴老师领读的笔记,晚间又读了些《富爸爸穷爸爸》里的内容。“应该怎样开始致富?” 罗伯特 · 清崎给出了10个步骤,第5条:“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就别想着致富。”
好眼熟!打开整理的导图一对照,哈,吴老师在导读的时候反复强调什么来着?“养成每天一睁眼,先支付给自己(养鹅:每天购入资产/投资了上市500强的标普基金)的习惯,太重要!” 嗯,这才是每天买基金打卡背后的大图景。
罗伯特在论证这一条观点时给出了“首先支付自己”与遵循“先支付给别人”这两种人的财务报表(图1)。前者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首先是“支付给了自己”(买入优质的资产)。这些资产在之后的岁月里,会不断以一定的频率(如每月)为它们的拥有者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获得现金流之后呢?懂得“首先支付给自己”的人会继续利用这股现金流,买入更多优质的资产,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正循环就这么产生了。
反观那些在获得收入后第一时间支付给他人的人,他们在付完各种账单之后往往所剩无几,或者甚至一分钱也没留下。因为不曾购入资产,他们亦无法享受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于是,在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到晚年无法再继续工作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依赖养老金与社会保险过活。
其实,可以依靠养老金和社保其实也算幸运了。上大学之后认识了很多来自北方省份的同学,他们的父母(譬如说居住在河南乡下的那些农民)有些既没有医保也没有社保。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心中所希冀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儿女攒份体面的老婆本或是嫁妆。(样本仅限于我所认识的某些同学,未必能如实反映总体情况。)
对于后者,正循环从未有机会产生,而更可怕的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已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负循环系统。想起以前愉快地刷着信用卡每月月光的自己😂
可是,如果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得每月现金流远远低于应付账单的数额,那又该怎么办?
嗯,罗伯特说啦:“我仍然首先支付给自己。”
拿作者老婆在《女人一定要有钱》里分享的经历做例子:
通过与贝蒂(清崎夫妇请的会计师)两周开一次会,我和罗伯特意识到的第一件事是,我们没有为将来存下一分钱。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拿去付账单了,而这已经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所以我们决定先支付给自己,再支付给债权人。“先支付自己”差不多是老生常谈了,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
我们的计划很简单:每赚一块钱,不管是怎么赚的,先留下30%。如果赚到100美元,就留下30美元;如果赚到1美元,就留下30美分。然后将钱分到3个账户:投资账户(10%)、储蓄账户(10%)、慈善或捐款账户(10%)。留下30%后,其余的钱用来支付账单。先支付自己意味着我们有30%的钱来打造我们的财务前途。
······
贝蒂说:“不行!你们还有账单要付。那样你们拿什么付账单?”
我说:“我们每月给每个债权人都付一点,只是比要求的少付一些。如果有必要,我会打电话给他们,向他们保证我们会付清账单的,但需要更多一点时间。”
金 · 清崎 《富爸爸 · 女人一定要有钱》
清崎夫妇后来的财务状况大家都知道了,他们并不是如我原先所想的那样在一开始就做对了所有的选择,然后轻轻松松地拿着赚到的第一桶金开始积累财富的”滚雪球“游戏。相反,他们也曾捉襟见肘,几乎陷于绝境。怎么办?不是先付完账单然后才开始投资,而是即使在欠了一屁股债的情况下,仍旧坚定地履行”先支付给自己“这一原则,建立起一个投资致富的正循环(哪怕这循环一开始在数额上真心小的可怜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别总盯着锁眼儿看。”我是小白,闲钱不多、经验不够、财务状况糟糕“等等都是借口,嗯,如果把克服这些困难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看的比”实现财富自由“这一目标还重,那就······继续当个穷且无知的小白吧。
文末总结:不管有钱没钱,钱多钱少,都要尽早养成“首先支付给自己”的习惯,开启投资致富的正循环。别管这循环圈是大是小,重点在于,它是个正循环,且会不断生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