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经常问别人一个问题:你是谁?
我时常总是在问自己:我是谁?
希腊达尔斐神庙上镌刻着的一句话:“了解你自己”,这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既是在寻求“我是谁”的解答,也是在完成“我是谁”的构造。
昨天是岳父60岁生日,来的亲朋好友都在谈论退休工资的事情。其中有一位亲戚的退休金每月有6800元,生活过的舒适而悠闲。
曾经,我们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某家大企业。企业也会培训你、栽培你,把你扶上通往顶峰的阶梯。
在这个阶梯上你能爬多高,取决于你在工作上有多努力。生活就这么简单明了,人生尽在掌握之中。
只要不犯大错误,你就可以成功地工作到光荣退休。用不着过多地担心自己的事业,企业会打点你的一切。机会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谁工作最卖力,谁就能往上升。勤勉、耐心和忠诚是至高无上的职场美德。
可惜,这一切都已是明日黄花。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未来我们将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相信自己、更积极地思维,单凭这些,都不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阶梯。
可即便是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依然有很多人处于舒适圈,不想改变,也不想去突破。
没有目标是永远没有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很多人迷失自己,没有目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自居心理
小的时候,我们都以父亲为榜样。总是希望能够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取代他,将父亲当作自己模仿的典范。
很多人上初中的时候,就会和母亲的关系产生隔阂,不是叛逆期的心理问题,而是我们潜意中以父亲的行为“自居”,无意识中想取代父亲拥有家庭话语权。
自居作用其实从最初起带有矛盾的情绪,它既可以表现为对某人的亲近,同时也能表现为意欲取缔某人的敌意。
我们总是很在意父亲对我们的评价,工资涨了,买新车新房了,都想竭力让他知道。但是当我们的认知和视野提高之后,父亲在我们的眼中的人格魅力就被“缩小”了,他的很多话也不再遵从。
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的表现形式,从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学方面去诠释最先认识到的就是“自居作用和心理”。
从“依附”到“独立”,从强烈的依恋到亲情的淡漠,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逐渐具备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它从自我的其他部分中升华出来,并与过往形成对立关系。我们将它称为“自我典范”。
而“自我典范”是在经过“压抑”后形成的一种自我认可,这是孤芳自赏的初级自恋阶段。不停地将外界加诸于自我之上而偏离事实的一种行为。
当一个人在自我中无法获得满足时,或许可以在这个从自我中独立出来的自我典范上得到满足。
会在父母或者亲朋好友面前刻意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我们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就体现出来了。
当理想和现实长时间出现落差,会导致思想上的急躁,然后影响到行为,行为又会干扰到做事的效率,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之中。
焦虑会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静心去学习或者听取正确的意见。郁郁不得志时,就会通过游戏,吃喝玩乐来转移和发泄。
这样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必定会导致知识出现“匮乏”和“断层”,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在持续的下降,自然不可能有目标和动力以“未来视角”来严格要求自己。
二 .聚居本能
05年来重庆读书的时候,第一学期我是不打游戏的,连QQ都不会用。后来我们寝室一个人开始去网吧打网络游戏,带动了我们全班去玩。
西南大学后门网吧包夜玩游戏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当我们处于集体环境中,集体的某些特征就被放大了,比如智力水平低下,情绪易于失控,冲动浮躁,很容易就迸发出无限度的情感,且喜欢用行动来释放感情。
人的心理水平倒退到了原始阶段,这种状态我们时常能从原始人或者儿童身上观察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儿子和他的三个小伙伴在楼道里相互的交换压在彼此身上,有一个小朋友被压的哇哇大哭。
当一个个体的情绪冲动与智力水平低到令个体无法有所建树的时候,就只能依赖于集体中其他成员的与之相似的重复行动才能有所增强,我们经常在读书的时候为了哥们义气喝的“烂醉如泥”。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的一生都要在这种集体形式中度过。”
这句话向我们描述种集体形式的心理,小的小时我喜欢去二姨妈家玩,是因为不仅有表哥表妹,他们院子里面还有其他更多的小伙伴。
从心理学的层面去解析,人都存在自我保存本能、营养本能、性本能,以及聚居本能。在通常情况下,聚居本能会与其他本能相对立。
为什么结婚后很多男人宁愿和朋友在外面吃喝玩乐,也不想在家多陪陪妻子和孩子。
人都是群居性动物,你的不能自律并不是你自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有环境的因素。在集体环境中容易呈现炽热的情感,但是集体中的成员更缺乏独立精神和创造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圈层资源决定视野和格局。
三.自我等级划分
个人与众多的集体心理都有联系,譬如种族心理、阶级心理、信仰心理、民族心理等等。当然,也同样有人能够超越这些心理,成为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人。
但是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心理层面给自己设定了“等级”,我是学心理学的,怎么可能去搞自媒体啊,我是从事机械设计的,不适合做主持人啊。
撒贝宁是学法律的,杨澜学外语的,何炅学阿拉伯语的,他们都不是科班的传媒大学毕业,但是他们依然做的非常优秀。
自我中有着等级划分,自我的这一部分又与意识息息相关。这一点在我父亲身上得到了最后的诠释。
2002年我父亲花了20几万在老家修了一栋“别墅”。2002年重庆房价才4000左右一个平方,20几万能买好大的房子了,当时我姑妈就劝他不要在老家修房子了,就在城里买,不仅可以居住,还可以是一种投资。
父亲的思想是,我又不是单位正式员工,将来老了在城里吃什么啊?农村至少有地嘛,他的自我等级划分的很清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我叫他在重庆买房子投资,从来不考虑。
去年在老家修一个洗澡的地方都花了几万块钱,猪圈用的都是几千块钱的防盗门。
所以他的意识中从来没有投资,理财这些意识和概念。钱就只知道存银行,每年银行年利率提高了就欣喜若狂。
我们很多人没有计划和目标,就是潜意识中给自己设定了等级,已经形成了阶级固化的思维。工厂里面的工人很少会有成为作家的想法。
穷不可怕,怕的是穷的连梦都不敢做了。所以我坚信,五年之后,在时间管理领域我绝对可以成为权威级的人物。
四.如何改变?
1、问问自己:
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仔细问自己,你一生到底想要什么?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最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要告诉别人,告诉自己就行了。
2、你现在能够做什么?
你想不想买好车?你想不想住高级别墅?你想不想自由地全球旅行?肯定想吧?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有人说我不喜欢,如果你能在家什么事都不做就有充足的钱花,能想买车就买车,能想买房就买房,能想旅游就去旅游,前提是你必须要有一个能干有钱的爸爸。
3、你正在做什么?
你现在做的事能够实现你的人生目标吗?如果不能,那么五年以后的你还不是和现在一样吗?还不是一年盼着一年好,年年还是个破棉袄吗?为什么这样呢?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与我们的愿望与目标无关。
4、你应该做什么?
你今天的生活是你三年前的选择导致的,同样,你三年后的生活是你现在的选择决定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跟什么样的人去学习,你想提升能力找个有能力的人做你的老师,多学习和实践。
你想赚到1000万,找已经是千万富翁的人作为参照物。你一定会看到,成功是“做”出来的,而非“坐”出来的。
自律改变生活!
转自作者:时间管理司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