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文贲的第一个分享。
思维闭环,打破与重建。
01
上个星期,我被自己的主管批了一顿。
她说:“上周说给我的数据分析报告怎么还没给我?”
她怒目圆睁,我哑口无言。
是的,我忘了;确切地说,期间我无数次想起来去做,但是畏难而放弃了。
她甩给我一个不满的脸色,我感到羞愧,然后陷入深深的自省。
我又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不止出现在我的身上。
关于数据分析,我整理出一大波基础数据,然后就是根据关键指标进行归纳分析;当时我按照常规的思路提炼出一些关键指标,但是都不能得出什么可靠有意义的结论。
我憋着脑袋想了半天,结果想不出,这时候要去参加周例会,于是大脑自觉地将这件事忽略了。
这时候的我,大脑的思维是这样的:面对关键指标的提炼,我自己无法得出结论,然后大脑自动选择忽略,最后再次回到问题的根源。
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思维闭环,在大脑舒适区的控制下,你的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而在主管十分不满地说了句,“你看看最好与最坏的数据,分析一下各自的共性,好的参照去做,坏的下次尽量避免。”
一语惊醒,其实问题何其简单。只是自己陷入了思维的死胡同,竟然如何也想不到。
这样一来,借助外力,我成功地打破了这个思维闭环。
02
问题是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极易犯这样的错误。
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家,却少有踏踏实实的实干家?为什么?
就在于那些空想家们陷入了一种思维闭环当中:
哇,做这个很赚钱——哎,可惜,这个我不会——算了
你会发现,在他一生中,似乎有许许多多发财的机会,都是因为“可惜我不会”而夭折。
互联网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多么重要。一个真正的实干家,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是去想这个问题是如何困难,而是应该如何去做。自己需要做什么,又需要寻求什么样的人去做,一步步分解开来。
罗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讲中就提到,创业者只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正在尝试的方法;而创业者,罗振宇则把定义地更为宽泛:
所有这样的人,不管他是一个打工者,还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不管他是为了公司在打拼,还是为了他个人在奋斗,这样的人我们都称之为创业者。
这个定义其实很大地鼓舞了我们,因为即使你是一个小小的职员,也是一个创业者,而不是一个混吃等死的螺丝钉。
用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不是陷入舒适区的思维闭环中停滞不前。
成长是痛苦的,是要拉开骨头间缝隙的,无论是借助外力还是内建重生,都需要打破你原有的思维闭环。
03
在我后续思考中,我认为思维闭环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多优秀的思维模式,形式上都是一套闭合体。
但是这不等于你不去打破它。
成长,一方面是要长个,另一方面要建立复杂的思维模式。就像建房子一样,架子搭好,还要不断地装修,最终形成一座漂亮威严的思维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