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11,6-9-3,滕文公章句下9-3》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戊辰日,正月十四,2017年2月10日星期五。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囩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孟子接着说,等到尧帝和舜帝去世以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经过夏、商两朝,上下千年,暴君相继而起,比如说夏朝的太康、孔甲、履癸、粲,商朝的武乙、纣等。
他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张居正先生总结为"侈于自奉,不顾民生休戚"。真是一针见血之语!一个"自奉",就是离开天理,追逐人欲,用现代语来说就是自利二字。这自利的精神扩展出去,跟随着地位至尊而逐级放大影响,形成的就是暴虐灾害。一个小老百姓的自私可以称作小心眼儿,害的只是他一身而已;一个领导人的自私则裹挟着风气和国家暴力机构,害的就是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前几年,著名的吴英案,引起众多工商界、企业家的巨大不安,他们的焦虑是一致的:今天你能就这么杀吴英,明天就能如法炮制、"合法"地杀我。法律是公正的,但它是死的,背后运作的实为风气。风气正则法律为公,风气邪则法律为恶。孔子说:"人亡政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还有些人成天嚷嚷"制度制度",认为只要引进了好的制度就能使社会治理得到科学的保证。这种机械思维,真不像是一个有着中国文化熏陶的人该犯的错误,显然,这种错误太低端了。
请问,如果制度能搞定,我们不是早该挽着胳膊迈进乌托邦一样美好的社会了吗?人亡政息啊!
中国文化讲究礼乐刑罚,制度设计,自古有这个传统,也是重视制度的,但是,也相当警惕偏重制度的倾向。所以,《中庸》上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里说的天子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特指有德的圣王,不是指一切皇帝。孔子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切,都在强调人,把制度和圣人连在一起。中国文化传统从来不指望用制度把人规整成圣人。《人物志》也从德、法、术三个层次展开,法即刑罚制度,但它前面必有一个德作为前提。
人亡政息。
人亡政息。
人亡政息。
这些暴君,毁坏了民居来做深池,使百姓无处安息;废弃了农田来做园林,使百姓得不到衣食。虐政一起,风气一天天变坏,下面的臣民跟着兴起胡说八道的邪诐学说,使得这害人的范围和深度,交相叠加,日甚一日。
原来的农田、居所这些聚居区,现在变成园林、深池,草泽多起来以后,禽兽也就来了,百姓的生命和生活重又陷入动荡不安的世界。
等到商纣的时侯,更加的变本加厉,毒痛四海,天下又陷入大乱。乱极思治,如果不是武王、周公这样的圣人,谁能挽回气化以安天下呢!
这是尧舜一治之后,重又陷入一乱的故事。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