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新名词煲碗陈年鸡汤,还是一个心理学课题?
有些人看上去不太聪明,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用一种神奇的姿态让自己过得比别人更快乐,做事更果断,也更有韧劲,这就是一种精神。而这个时代下的主流追求与之完全相反,所有人都时刻希望自己变得更机智,敏锐,当我们有了渊博的学识,有了很强的风险意识的同时,也变得更敏感了,变得更脆弱了,而那些“反应迟钝的人”,反而却在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没错,这是一种特别珍贵的心理品质——钝感力!
什么是钝感力?字面上理解为是迟钝的力量,让察觉信息的速率和行为反应尽可能的慢一些,对外界的刺激和负面,要么不理会,要么看不见,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消化负面的能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得不那么明白,我也时常这么认为,自认为还算聪明但却天天干着些蠢事儿。于是我去网上找怎样才能获得钝感,看到有人总结这类聪明有学问的敏感人群,他们有两大特征:一是决断能力差,二是决断之后执行力特别差。
嗯,没错,好像就是在说我,该自我反省了。于是自我总结了一下,原因还是在于思考没能跟上感受,说白了还是没想明白,能把自己事情想的明明白白的人,也没空品味忧虑了吧。
以下摘自广大网友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大概有几个类型:
1.生活小妙招型。感官不敏感,不易生病,睡眠更好,患癌概率更低;
2.智慧型。敏锐却不敏感才是最高境界;
3.实用型。钝感力强的人,更容易找对象;
我不生产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搬运工!